兩岸學術名詞翻譯差異類型分析(二)

|

【文 / 編譯發展中心主任  林慶隆、專案助理  林容聖】

上期電子報,我們探討兩岸學術名詞翻譯差異7種類型中之3種,本期將繼續介紹另2種。

4.兩岸分別使用義譯或使用發明者姓名或產地名稱之音譯

有些學術名詞兩岸分別使用義譯,或使用產地或發明者姓名之音譯,因此產生差異,例如gutta percha,臺灣根據其產地名稱翻譯為「馬來樹膠」,大陸則根據其發音翻譯為「古塔波膠」;La Nina,臺灣根據其意義翻譯為「反聖嬰」,大陸則音譯為「拉尼娜」,詳如表4。兩岸各學術領域,對於學術名詞究竟採義譯或音譯,尚無共同的翻譯原則,端視各領域各自的翻譯習慣。另外,即使是在同一領域,義譯或音譯原則也不一致,例如臺灣生態學名詞Lotka-Volterra model音譯為「羅特卡-弗爾特拉模型;L-V模型」,La Niña則義譯為「反聖嬰」。


5.不同涵義的英文名詞兩岸卻使用相同的中文譯名

有些具有不同涵義的英文名詞,兩岸卻使用相同中文譯名,容易造成溝通困擾,例如column,臺灣譯為「行」,大陸則譯為「列」;而row,臺灣譯為「列」,大陸反而譯為「行」,詳如表5


(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