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宏儒
【文 / 法國盧昂大學CIVIIC教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許宏儒】【圖 / 葉芷嫻、許宏儒】
法國對於中輟生的教育與就業問題一直十分關注。如何讓這些年輕人,重新找回適合自己的學習與就業之路,一直是法國教育部的重點任務之一。1980年以前,這項任務一直是由法國的工作與就業相關的政府單位所負責。1981年,法國內閣官員Bertrand Schwartz的「青年的社會與職業融入」報告書,促成了1995年法國「一般融入任務」(Mission générale d'insertion, 簡稱MGI)的成立。1981年稱為「困難青年」機制、1986年稱國家教育青年融入機制。由於當時法國處在高失業率的環境之中,因此這項機制一開始的取向是就業導向,其目的為讓中輟生能夠透過正軌教育之外的機制,取得進入勞動市場的資格。而法國教育部長Jean-Pierre Chevènement 於1985年所提的「80 %的學生都能通過高中畢業會考」政策,希望透過這項措施,讓法國的年輕人能夠取得高中文憑,並進一步進入高等教育機構深造。1989年的「教育導向法案」,則將學生的學業與就業,作更為緊密的結合。因此,在教育政策的幫助下,對於中輟生的教育與就業的補救措施,重心慢慢移轉至「教育」的層面。1995年「一般融入任務」機制的名稱與運作確立。
這項機制由國家教育部統一制訂主軸,並交由各地方分區教育局(Académie)負責辦理。其運作方式為:「一般融入任務」機制,以地方分區教育局的高層級規格,照護其區內所有沒有完成學業的學生,並與行省政府單位合作,安置這些學生於特別的學校機制中,幫助這些學生安排他們往後的學習與求職之路。而與政府公部門合作的機制或小組(幫助融入小組、個人化學為證照取得規劃機制、再準備考試模組機制等),提供專業的師資,與學校共同合作負責執行學生的學習與培訓。
2011年,「一般融入任務」機制所公佈的兩個教育目的為:
1. 減少教育系統中輟生的數量
2. 幫助所有16歲以上的學生取得社會與職業融入的資格或證照。
其三項步驟為:
1. 清查:清查所有16歲以上沒有學歷或是證照的學生,並由「一般融入任務」機制來為這些學生量身規劃個別化的學習與培育的計畫。而後,與鄰近企業或是公司合作,評估當地就業市場所需要的人力資源,有利這些學生取得證照之後的就業情形。
2. 重新分配與安置:由「幫助融入小組」(Groupes d'Aide à l' Insertion),針對學生的身心層面,與專業輔導人員合作,診斷與評估這些學生的個別問題與需求,並制訂一系列「個別化」的學習模組,幫助學生重新找回學習動機。而這個小組也會針對當地就業市場與企業所需的資格與證照,結合學生需求,提供學生豐富的資訊。
3. 培育:「一般融入任務」機制的三項重點為:基礎知識的鞏固與增進;積極幫助學生尋求其未來的目標;幫助他們取得正式的執照或是資格。
有四個重點:首先,這些中輟生並不是一般所想的,是街頭上的混混或是不良少年。有許多學生是因為對於學習沒有興趣,或是不知道現在的學校學習對於未來就業是否有所幫助,而成為所謂的中輟生。再者,這些學生所被安置的學校機構,也是一個為學生量身打造且多元化的特別班,學生不僅不用留級重讀,在其求學生涯中,也將不會有污點。更且,教育當局與勞工與就業相關部門的緊密結合。因此,「一般融入任務」機制扮演的,絕對不只是一個中輟生的收容與安置處,而是對於學生在其人生的道路上,一個「二次機會」的角色。最後,其中很多學生,在接受「一般融入任務」機制的輔導之後,對於此機制都持著十分正面的看法,不僅重新找到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並由於這些授課教師不同於傳統學校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以及「個人化」的學習模組,讓他們都深覺所學知識十分受用,也大大提高他們取得學位與證照的機會。
在法國,2000年以後,每年都有約50000至70000的青年接受「一般融入任務」機制的幫助,為他們才剛開始的人生,提供二次機會。法國對於「不放棄每一位學生」的教育措施與機制,十分值得台灣省思與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