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國中生物試題探究

| 洪于惠

【文 /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洪于惠】

TASA國中施測題目生物試題主要由「新命題」、「跨年度定錨題」及「跨年段定錨題」三大部份組成。其中新命題設計著重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鮮少重複坊間常見題型,命題範圍平均涵蓋各國中生物教學主題的內容,且包含「知道」、「理解應用」、「統整推理」等不同認知向度,並且平均分佈難易度。因此,就其擔任的「學生學習成就評量」工具而言,應能多角度檢測出學生實際的學習成效狀況。

我們可以藉由統計TASA 2010年國中生物施測結果發現通過率低且低鑑別度的題目大部分皆屬於需閱讀圖表或有數據分析、統整推理概念之題型,例如:在評測學生是否理解食物網的單純化,會破壞生態系的穩定,試題目評測的概念並不複雜,但該試題的答對率極低,推測學生能看得懂食物網的圖表意涵,但基本概念錯誤,以為食物網越複雜,所受影響越大,換句話說也就是學生會看食物網、食物鏈的圖,未能思考理解食物網複雜度與穩定度的關係。

就施測後結果綜合檢視分析可能因素大致分為以下四個方向並個別論述如下:

一、閱讀圖表能力不足:

其試題文字敘述力求簡潔扼要、淺顯易懂,以符合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因此幾乎沒有出現學生因為看不懂題幹敘述而隨便猜題的現象,但針對低通過率的試題中,大部分的題目都包含圖、表內容,學生需要從圖、表中辨認、分析出生物的構造與功能才能作答。所以評測結果推測學生對圖、表的識別和分析能力不足,導致選答錯誤。如:知道性別遺傳和性染色體有關,但無法判別染色體圖中的性染色體,又如:知道維管束包含木質部、韌皮部、氣孔組成,但要由新圖(非課本或坊間參考書中常見典型圖)中判別其位置就有困難,或知道血球種類但無法分辨圖中血球。

二、概念的學習深度不足:

試題中有些名詞或描述的現象是比較抽象,無法經由日常生活觀察或實驗來驗證的,若學生學習的深度不足,可能造成學生只知道某些專有名詞但不明白其涵意,只知道現象但不瞭解其原理,因此而影響作答,如:知道呼吸運動,但不瞭解其機制;知道胰液和胰島素,但不知道兩者的差別;知道生物分類「門」的名稱,但不知道某生物為何歸屬於某一「門」。

三、統整概念能力不足:

學生可能理解個別概念,但不清楚兩者間的交互作用,如:知道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的功能,但不知兩者間如何一起運作;知道血管和心臟的構造,但不知如何構成循環途徑。

四、舊有錯誤經驗影響正確概念的應用:

學生雖可能知道正確科學概念,但與舊有經驗衝突時,可能還是選擇舊有經驗的指引,如:知道顯、隱性遺傳法則,但因為書中一向舉「黑色」為顯性毛色的例子,因此儘管題幹中已有提醒「黑色」為隱性,仍無法讓大多數學生正確判別。

因此歸納出上述之學生的迷思概念,我們可建議教師在教材、教法的設計上應儘量將概念具體化,多利用身邊的動、植物為題材進行實驗、觀察,並輔以適當的教具、圖表和影片等,來擴展學生生活經驗、延伸學習視野或傳達不易描述的抽象概念,讓學生經由操作而深入了解,減少錯誤概念的形成;此外,增加圖、表的閱讀、解釋、比較差異等活動,以培養學生識圖、用表能力;而相關概念的教學完成後,應提供一些需藉統整所學概念才能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進行討論、做出預測、設計解決方案…等,以培養學生統整相關概念的能力。此外,應隨時檢視學生是否已具備相關概念需要的生活經驗,並多提供實際觀察、實作、討論等學習方式,以培養過程技能及提升學習效果。最後,教師若能透過研習、專業對話,增加教師對學生常有錯誤概念的認識,應能協助教師在新概念教學前,更有系統的檢視、修正學生常犯錯誤概念,而提升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