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能學習

| 吳清山 院長

【文 / 吳清山 院長】【圖 / 書籍封面(網路截取)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目的在於開啟學生學習潛能。因此,學生學習應是教育探究的重要課題。

學生來自不同遺傳和環境,其生理、智力、能力、性向、興趣、人格特質和情緒發展均有差異。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曾提到孩子成長具有可塑性和依賴性,意謂著孩子的發展具有無限可能。身為教育一份子,我們應堅信「每個孩子都能學習」,而且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才是實踐教育本質的精義所在。

美國格林伍德博士(Marie L.Greenwood)今年剛好100歲,從擔任小學教師到大學教師退休,她的教育哲學就是《每個孩子都能學習》(Every Child Can Learn),並出版《每個孩子都能學習》一書,分享她的教育熱情,以及告訴我們如何確認特殊孩子的需求,並發展孩子學習的信心。在該書中,亦提到她在丹佛公立學校(Denver Public Schools)教了30年一年級學生,始終堅信健全的教育基礎在於每個孩子都能成功持續地學習。書中描述她教學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盡全力幫助每個孩子的問題,讓他們更好。格林伍德博士成就孩子之美,每位孩子都是可造之材,可說是一位理論與實務並重的教育家。

無獨有偶,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李盛光校長在某次場合中提到他的教育理念,也是以「每個孩子都能學習」做為辦學重要依據。古代孔老夫子的「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教育觀,也可以說是「每個孩子都能學習」理念的實踐。

因此,不管是在古代或現代、西方或東方,關注孩子學習,並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學習,是屬於相同的教育哲學;這種教育哲學觀,與多年前我在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服務時倡導「一個都不少」政策,可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身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教好每一個孩子,沒有權利放棄任何一個孩子。今天,我們放棄了孩子;明天,孩子可能放棄社會,社會將付出更大的代價。這也是教育家、教育學者或政府領導者皆大聲疾呼「每個孩子都能學習」、「永不放棄一位孩子」、「別讓孩子落後」、「一個都不少」或「每個都教好」的原因所在。

孩子要能學習,而且學得成功,關鍵的力量在於教師,為了孩子的學習、孩子的成功,我們的確需要有專業、優質與熱情的好老師,才是孩子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