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詠善、范信賢
【文/課程及教學組 洪詠善助理研究員、范信賢副研究員;圖/尤淑慧研究助理】
1958年臺灣省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正式成立至2005年「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即中央團)肩負九年一貫課程推展任務,中央團從教學視導到教師專業支持,從政策宣導到政策協作,從單向指導到社群伙伴協作,本文主要探究中央團教師在課程發展機制中的作用為何?又如何發揮此作用。
運用文件分析、工作坊、焦點團體等研究方法,本文從文化轉譯觀點,發現中央團教師不再只是教育政當局的代言人,而是具有反身性轉譯的能動者,透過轉譯,課程政策發展與推動將有助於落差之縮減。
如何為之?中央團教師在政策文本與現場實作文本中,透過反身性轉譯,在雙向轉譯的概念上更推進一步,即理解、行動、意義化、再行動的往返來回,行動者的整體脈絡掌握有助於行動規劃與限制的發現,因此,在反身性轉譯中,中央團教師除了進入實作現場脈絡外,更能夠從限制處發現其不必然性,力求突破。並在行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重視視域融合地彼此看見,以及在互助成事的概念下,發揮課程協作與支援教師教學及專業發展之作用。
最後,本研究建議在課程發展機制中,中央團中介政策文本與向場實作文本間,發揮學習領域與重大議題的轉譯作用。此種設計對於縣市層級整體的教學精進及學校本位課程推展,就顯得缺乏連結介面,力有未逮。將來中央團若進行法制化或組織化的調整時,可考慮打破學習領域及重大議題的界限,彈性的以重要課程政策(如縣市精進教學或特色學校發展等)為行動導向來調整組織,透過「看到彼此的興趣」而攜手協作,或可更有利於課程與教學的整體推進與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