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佳憶
【文、圖
/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沈佳憶】
為豐富新移民研究案內容能更加多元,除了以量化方式為研究主軸外,並同時輔以質性訪談,以歷屆新移民子女獲得總統教育獎之獲獎同學為主要座談對象,同時邀請其男女雙方監護人一同參與,本案分別召開五場座談會。研究人員以座談方式實地瞭解獲獎同學其求學歷程與生長背景,並於會後以逐字稿方式呈現。
座談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獲獎同學多為弱勢或單親家庭,大多父親已歿,由母親辛苦撫養長大,且由於母親多為新移民,語言能力有限,不易獲得較佳工作機會,往往負責以勞力為主的工作,所得到的報酬也極為有限。「像我們的衣服都是穿鄰居或親戚朋友給的二手衣啊,乾淨就好,吃的方面什麼的也是能省則省,哥哥小學一、二年級時會把學校的營養午餐帶回來,後來孩子比較大了,吃的比較多,剩下的午餐就變少了,有其他的阿婆要就給他們帶回去了,等到弟弟念小學時換他把剩下的營養午餐帶回來,這樣省一點也可以減輕我的負擔啊,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該學的我還是會盡量去讓他們學啦,孩子會讀書的話就盡量想辦法給他們讀。」某一位新移民媽媽這樣說。當研究人員問及家中是否有電腦設備時,媽媽則默默地回答:「現在認真念書應該暫時還不需要啦。」但由孩子聽到「電腦」兩字的眼神中卻隱約透露出欣羨的神情。
此外,雖然政府對低收入戶小孩上補習班會有補助,但是研究人員卻從座談中發現,補助只到國小階段,國中、高中即沒有補助,補助科目方面並不包括英文科。「政府補助怎麼會只到國小呢?這樣小朋友放學回家沒有地方去很容易跟著朋友學壞,而且對於英文科補習也沒有補助,英文也是很重要的啊,應該要排進去啊,如果政府有補助起碼也減輕社會的負擔啊,與其花在有的沒有的上面倒不如花在教育上。」新移民媽媽忿忿不平地表示著。這使得原本家境狀況就十分艱困的單親媽媽來說,更擔心孩子日後的學費以及到外地求學的生活費、住宿費不知從何而來。而在座談過程中最令研究人員動容的不僅是其艱困的生活環境造就他們今日的表現,而是雖在如此弱勢的環境中,母親仍教導孩子需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常告訴他們,現在我們常接受人家幫助,以後等到自己有能力了,也要知道要去幫助別人,像很多愛讀書的小朋友啊,沒有錢念書很可憐,當他們遇到困難我們就要去幫助他們,就像現在人家幫助我們一樣。」其中一位新移民媽媽說道。
在為時數場的座談下來,發現他們雖大多從小生活環境比一般學生來得艱困,甚至有些同學會因其新移民子女身分而對他們或者他們的母親有所耳語,但他們卻不因此而感到自卑,相反地卻擁有一顆樂觀向上與體貼包容的心,使得他們能不感到畏懼,反而更堅強、獨立地勇於追求且達成自己的目標,在行有餘力之際,更樂於幫助其他也需要幫助的人。「我有考慮過以後想要當社工,以自己本身的經驗,去瞭解、幫助其他的人,我想自己應該會很感同身受吧!」其中一位新移民子女笑笑地說。我想,不論是否為新移民或非新移民子女,這就是孩子天真、善良的一面吧!
至此,本案人員同時也期盼經由這幾場有意義的座談下來,能讓各界更了解新移民子女的學習現況,研究結果亦提供教育相關單位研擬相關措施,正視新移民子女學習方面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