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多不如教會 學多不如學好

| 吳清山 院長

【文 / 吳清山 院長】【圖 /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助理研究員 劉君毅】

教學是一種技巧,也是一門藝術。同樣的課程,不同教師教學,會產生不一樣的學習效果,端視教師「如何有效運用其教學方法,開啟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而定。

不可否認地,教學效果良窳與學生資質有關,但是與學生「想不想學」、「願不願學」和「肯不肯學」的態度亦有其關連性。有些學生資質很好,學習效果卻很差;有些學生資質普通,卻有很好的學習成果,顯然資質不是決定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因素,而是與學生努力程度和學習態度具有密切關係。學生資質再好,缺乏學習動機、不夠努力,也不會有好的學習效果。

為了讓學生有好的學習效果,建立學生正向學習態度,幫助學生產生積極性學習改變,實為教學重要的一環。因此,教師的教學觀念、方法和態度必須有所轉變,激勵學生一股樂於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在學校場域中,教師受限於班級教學和趕教學進度,具有其教學壓力,常常必須在一定時間教完課程內容。課程內容依規定教完了,老師似乎也盡了責,但是教師是否關注更深層的教育意義學生學會和學好有多少呢?

教學時間不等於學習時間,學習時間不等於學會時間,通常教師花了五十分或四十分鐘的教學時間,學生關注於學習可能只有四十分鐘或三十分鐘;而真正讓學生能夠學會時間要比關注學習時間為少,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時候遇到學習的瓶頸,就停頓下來,不一定能夠學會教師所教的內容。

學生的個別差異,加上家長的多元觀念,以及一些教育制度的限制,對任何教師教學而言,都是一種高難度的挑戰。其實,學生學習才是教師教學的核心,教師教的再多,學生卻學不會;教師是盡了力,卻是一種無效的努力,白費功夫。因此,教師必須思考的是:

我教了這麼多,學生學會了嗎?

學生學了這麼多,學生學好了嗎?

教師若能教會每一個學生,學生能夠學好教師教學內容,就容易見到教學真功夫。教師能了解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善用鼓勵教學方法,讓學生「想學」、「肯學」和「願學」,教學就可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千萬別讓學生「願學」成為「怨學」,否則將難有學習效果可言。

「教會」和「學好」兩大原則,在在考驗教師的專業、經驗和智慧,只要教師「有心」、「有力」和「有方法」,相信不會太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