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宏琪
【文、圖 /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楊宏琪】
2012年的11月9-11日,由臺北教育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大陸人民教育出版社及華南師範大學等校,假廣州華南師範大學舉辦之「第十四屆兩岸三地課程理論研討會」,集結臺灣、中國、香港及新加坡等地的課程/教育學者共襄盛舉,在這極具民間神話色彩的五羊城裡,針對大會主題「課程實施與教師專業發展」舉辦為期三天的學術研討。在這100多位學者的引領下,分別在六項子議題下(課程改革基礎與課程評鑑、課程實施與有效教學、課程實施與校本課程/教材研發、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角色、教師專業發展與師資培訓與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學習),依照個人學經歷及專業知識發表洞見。
臺灣學者在陳伯璋教授及歐用生教授……等學術巨擘的帶領下,共計十多名成員(其中亦包含本院課程與教學中心同仁)參與,其中歐用生教授以<聽!教室裡的即興演奏——教學美學的邀約>一文,教導大家學習除了用眼看之外,更要懂得「聆聽」,聽出弦外之音!筆者以<「身體/空間」的越界——以教育哲學的課程實施為例>,透過後結構主義對「/」(越界、共生)概念的闡釋,藉此教導學生如何從自我的身體向我以外的世界作越界的思維與體驗。除此之外,亦有諸位學者針對臺灣目前現有的課程改革與實施現況作探究與分析,針對當下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的評鑑與教師專業發展等不同主題進行探析。在各學者鞭闢入裡的分析下,不僅充分展現出臺灣課程研究的多元面貌,也顯示出臺灣學術人才培育的紮實性。
歷時三天的學術研討也終究有曲終人散的一刻,儘管學術發表的過程是如此的針鋒相對,亦有學者從縱貫性的視野,針對這十多年來的兩岸三地課程研討會所收錄的文章品質有每下愈況的趨勢,提出警告與前瞻:警示有志於課程研究的知識分子莫忘研究的初衷及要遠眺課程未來的研究趨勢,不應該只是故步自封。此番發人深省的語詞一出,頓時讓在場與會嘉賓為之動容與震驚。紛紛體認知識分子的角色本應為學術研究追求更高憧憬,而不應只是「學而優則仕」或為「五斗米折腰」而已,並認為課程的實踐範疇不應僅侷限在學校教育,應擴及至整體社會面向,為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平等努力。
儘管會議中如此激烈的唇槍舌戰,但會後各位嘉賓仍是一團和氣,並相約明年寶島臺灣見,也為明年的兩岸三地課程研討會譜了一首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