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親師溝通促進教育成功

| 張英裕

1114期國小校長進階研究班學員

【文 / 嘉義市垂楊國小校長 張英裕】【圖 / 教育人力發展中心組員 林月鳳】

良好的親師溝通與合作是孩子教育過程中最大的動力與支持力量,是大家都認可的觀念。雖然如此,教育現場中仍然常見親師衝突或脫軌演出,讓教育工作蒙上不知名的不穩定性與危機感,也因為這些零星的個案訊息經由各種媒介讓教育人員知曉,教育人員在「動輒得咎」的先備感受下,影響教育熱忱甚鉅。媒體對於校園事件的報導中,雖然五花八門,但我們發現當中事件以「班級經營」出現問題比例比較高,而其中又以親師溝通不良為最。

教師需要經過專業的制度與師資養成然後進入校園服務,照理說教師的專業無庸置疑的就是「教育」,就常理而言應該具備很高的被信任、被肯定與被支持,但在現在的教育現場,我們卻發現與理想有些距離。極少數的老師或許因個人特質或專業態度不足,而在教育現場或捉襟見肘或狀況頻仍,但不可否認的,絕大多數老師仍充滿教育熱誠與專業能力,但為何仍會出現教育現場親師的不和諧與衝突呢?原因就在於雙方溝通不良,究其原因為何,個人認為有幾個環節需要注意。

一、溝通在尋求一個平衡而非完全說服

言語本來應當是思想的僕人,但卻往往變成思想的主人。教師有其專業的教育理論與實務經驗,家長也有其教育需求、專業背景與看法,如果彼此能用雙方都懂的「語言」闡述與傳達,將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尤其教育人員應主動設法將教育專業語言轉化成家長可以了解的語言,成為溝通之媒介,則其效果雖不中亦不遠矣。但往往因為彼此無法同理,甚至於都希望對方聽從於我,因而在未找到平衡點之前已經溝通無效或破裂,才會產生令人失望或意外的結果。

二、親師關心的重點失焦

親師溝通的焦點主角是「學生」,孩子應該是老師與家長共同的交集,所要解決的焦點也應該聚焦在該孩子身上,但卻可能因為未能掌握談話對象的背景與相關文化,或溝通時的語言、表情、態度或彼此的期待有落差,導致原來想要解決的事情因外在因素干擾而失焦,因而徒留遺憾。這類情況在教育現場屢見不鮮,因此,我們應該關心的是界定問題比解決問題來的重要,關注原來問題的焦點是最要緊的。

三、教育現場常在處理情緒而非事情

每天在教育現場所發生的狀況與問題是五花八門的,老師處理學生偶發事件常是疲於奔命,也因為長期面對的是孩子,而讓自己處理事情有著「上對下」固定的模式,面對家長,教師常常在不經意犯下的錯誤就是「單刀直入」或「說道理」,殊不知自己的善意常常因為表達的環節出問題而引發意想不到的情緒反彈,如此一來,最後往往花費大量精神在處理情緒,應該處理的事情卻被忽略甚至忘記了,豈不怪哉?

四、有狀況才通知家長的模式

人有無限潛能與可能,卻被慣性模式所限制,單純的教育現場中,教師的班級經營也同樣被傳統的班級經營模式所影響而顯得有些制式,「報憂不報喜」似乎也成了比較常見的親師互動模式,這樣的模式不僅影響著親師互動的深度與廣度,甚至參雜著些許的擔憂與不安,為了改變這樣的氛圍,教師宜在平時與家長保持更像朋友的互動與了解,相信對孩子的教育會注入更多善意的元素。

努力做一件錯事,最後的結果一定是錯,方向不對再多的努力也是惘然,親師協同合作既然是孩子教育成功的重要關鍵,「慎始」之重要不可言喻。親、師本屬不同的兩個圓,如果兩個圓有交集,那交集之處就是學生的教育,現代的家長相較於以往,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顯得更關心、更多參與,也因此現代的教育人員應扮演更積極而主動的態度與角色,儘可能排除上述所提到的盲點,以有效的溝通增進親師協同合作的氛圍,期盼親師彼此鼓舞,互相加油,共同為孩子的生命種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