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致翎
【文/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彭致翎】【圖/出版商 巨流圖書公司】
人類學乃係「對於人類本質的一種論述」,探索「人如何為人」的問題,亦即人性、心靈如何由環境形塑演化,透過社會組織結構與語言符號工具的演替應用,開展不同的認知與行為。人類學不僅重視理論思辯,亦側重歷史進程。人類學歷史流轉的過程,從貫時限、同時限,乃至兼具貫、同時限之互動取向,強調的重點從社會逐漸轉至文化層面。
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巨流圖書公司合作翻譯發行之《人類學的歷史與理論》(本書原作著為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Alan Barnard,譯者為徐雨村博士),即以「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概念及其衍生的對於人類本質、社會與文化多樣性的認知做為起點,探討不同文化的多元性與獨特性、人類心靈的普同處、社會結構的分析、象徵意義的詮釋等。作者透過自己對於人類學理論之反思論證,從不同視角切入,析論觀念史、國家傳統與思想理論學派的系譜、個別學者的影響力,及其引注入人類學領域之新概念觀點;從人類學的重要主題論述,諸如傳播論、文化區理論與區域研究比較、功能論與結構功能論、行動中心、過程觀點與馬克思論、從相對論到認知科學、結構主義,從語言學到人類學、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詮釋與後現代的取向等,逐依時間序列剖析人類學思想發展的進程。就每個議題,每個理論思想理路即有不同,但是又不斷聚合與分歧,在此當中尋求視野交融,知識由此激盪創生、轉型與發展。
文化人類學是個具多樣觀點的學科領域,不僅是要探索他者,透過參與觀察接觸經驗異文化,而要更加反身察覺洞識自己,培養對多元差異文化的尊重,以及跨界思考的能力。誠如笛卡兒所言「我思故我在」,對已知未知、不明白的事物抱持懷疑,如何由懷疑進而建立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及瞭解的方法過程與行動實踐。作者鼓勵以懷疑的角度看待形式的研究取向與普遍的比較研究,進一步而言,群己對彼此有著自己的理解,研究者須重新詮釋自己的行動,並意識自己在從事與他者的研究過程中所持之目的,對多元文化事物的理解採取不同方式解讀、詮釋、建構與解構,以免失之偏頗。
本書剖析介紹人類學多元複雜的歷史與理論,兼具鉅觀與微觀的視野,除描繪一個周整的架構,回顧人類學如何回應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以及反思新研究焦點的轉向,亦將相關文獻進行有系統的羅列與分析,提供人類學領域社群參考援引。歷史與理論不免失之龐雜,限於篇幅無法一一詳盡,作者細心提點讀者若欲延伸閱讀,可參閱之相關理論書籍;此外,亦提供詳細的術語辭條釋義引註,讓讀者瞭解其內涵,為有志於人類學領域的後進研究之入門書,對於人類社會文化及知識積累的圖像梗概獲致初步全貌的認知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