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評鑑與《期刊引用報告》之期刊學科分類之爭

| 邵婉卿

【文/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邵婉卿】

期刊,可以刊載學科的新興思潮、揭示問題和研究模式,學術界利用期刊發表論文已是學術傳播與學術產出的主要管道,而且已經成為學術評鑑的重要指標。雖然一篇論文能否被期刊接受刊登,主要是藉由專業的期刊編輯和審查者決定,但在大多數的學科中,期刊排名在投稿者和讀者心中已經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因為利用期刊排名,可以推估其在同一學科領域期刊中的品質和地位。

目前臺灣學術界較常使用的期刊排名資料是取自Thomason Reuters公司的Web of ScienceWoS)引用資料庫的《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可以用來查詢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與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收錄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IF)和期刊排名(ranking)資料。

JCR所提供的期刊排名,是依據各學科領域的期刊IF值,但IF常被過度利用和誤用,當學術界利用IF用來評鑑作者及其研究計畫時常會引發爭議,發明IFGarfield說:「我的確很難跟得上大量討論期刊IF的評論文章,也無法一一回應錯誤的論述和錯誤的使用。許多人爭論IF的有效性和其目的性,是因為JCRSCISSCI的引用分析資料已經被大眾認可,人們之所以不斷批評IF,正是因為IF的使用實在太過普遍」。

除了IF,不同領域的期刊會有不同的期刊IF,關於JCR的期刊學科領域分類(category)問題,是另一個爭論的議題。JCR的學科分類是依期刊內容類別來訂定,因此有些期刊可能會有重複的分類,據調查,約25%的期刊會分到一個以上的類別,SSCI的期刊中約18%也被收錄在SCI中,然而期刊被分配到的類別,是由Thomason Reuters公司的人員配合引用分析的數據,再以主觀的、直覺的方法進行,學者常批評如此的「分類」方式是粗糙的,有許多JCR學科主題內的期刊是被分到錯誤的類別,這會破壞作為學術評鑑指標的可信度,但也有學者指出JCR期刊分類錯置的情形並不常見,而且每本期刊都能在學科地圖上找到相應位址,因此仍可運用JCR的學科分類與其IF進行學術評鑑。

JCR長期存在的期刊學科分類問題,比較嚴重的是會不斷地修正所畫定主題領域內的期刊,也就是期刊所屬類別並非固定,由於期刊分類會影響包括臺灣在內許多國家的大學教師和研究人員的評鑑成績,如果期刊分類不當,就會影響期刊在該類別下的排名,因而影響某些作者的學術評鑑成績。然而要得到大多數人都能認同、令人心悅誠服、公平公正的期刊評鑑與分類標準,恐怕至今仍是無解的難題,儘管如此,除了可以建議Thomason Reuters公司能參考學者研究成果,修正其期刊領域的分類方式之外,作為量化指標,期刊IF和期刊排名仍可作為評估學術產出的影響力、高品質和知名度的參考數據,在招聘和評鑑研究人員個人表現時,期刊IF和排名仍是相對可用的衡量方法。

 

【參考文獻】

Garfield, E. (1999). Deeds and Dreams of Eugene Garfield: Interview by Istvan

Hargittai. Chemical Intelligencer, 5(4), 26-31.

Levitt, J. M., Thelwall, M., & Oppenheim, C. (2011). Variations Between Subjects i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ocial Sciences Have Become Mor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2(6), 1118-1129.

Leydesdorff, L. & Rafols, I. (2013). Global maps of science based on the new Web-of-Science Categories. Scientometrics, 94, 589-593.

Tseng, Y. H., & Tsay, M. Y. (2013). Journal clustering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or subfield delineation using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toolkit: CATAR.

Scientometrics, 1-26, doi:10.1007/s11192-013-09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