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于惠
【文/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洪于惠】
TASA國小施測地球科學試題主要由「新命題」、「跨年度定錨題」及「跨年段定錨題」三大部分組成。其中新命題設計著重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鮮少重複坊間常見題型,命題範圍平均涵蓋國小地球科學教學的主題內容,且包含「知道」、「理解應用」、「統整推理」等不同認知向度,平均分佈難易度。因此,就其擔任的「學生學習成就評量」工具而言,應能多角度檢測出學生實際的學習成效狀況。
我們可藉由統計TASA 2012年國小地球科學施測結果,進一步發現學生讀圖表與敘述配對的能力不佳,應加強學生在判讀圖、表的能力,瞭解圖表上各種符號、線條的意義,推測其背後的成因及形成的過程,教師宜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如氣象局網站資料、新聞、動畫、影片、照片,與生活體驗等,指導學生透過觀測操作、資料解釋與分析,引導學生從中了解、推論,並配合戶外教學無論是濱海或高地皆有機會可以發現貝殼化石,可藉機會讓學生認識臺灣。
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多以實驗記錄的練習方式,鼓勵學生多練習圖表的記錄、判讀能力,像是學生對於天文的觀測(月亮、太陽、星星)較缺乏立體空間概念,例如:學生通常不易理解臺灣位屬北半球的的概念,對於天文單元多半以背誦或記憶學習,因此較容易遺忘,建議教師能以立體的模型、自行動手操作,加強實際觀察體驗的學習經驗。要由老師親自帶領實際觀測幾次之後,再讓學生自我回家觀測;另外,教師教學時也可多加上情意的引導,讓孩子能體驗天文觀測的美感和實用性,引導學生樂於觀測進而能享受天文觀測。因為月亮是我們周遭大自然的一部分,只要天氣適合,月亮的形狀變化,四年級小朋友若能長期觀看,熟悉月相的變化,應該能成為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再加上五年級學過太陽和星星的觀測後,對天文觀測也就是時間加上三度空間的觀測,還是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小學生的認知概念需要實際的觀察體驗才能理解,因此教師講到太陽的光和熱,可讓學生回想或是再次經歷中午在大太陽下的感受(30多度)或讓孩子看把鐵融化成液體的影片(1~2000度的高溫),再來想像太陽表面(6000度)的高溫是甚麼樣子。除了自然課,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風時,例如有人帽子被風吹掉時,詢問學生被哪個方向吹來的風吹掉。教學時可提醒學生,平常生活其實有許多地球科學的知識,例如:天文(星象)、廢棄物、汙水,環境保護的行為等,讓學生對知識與生活經驗做連結,進一步修正學生常犯的錯誤概念,進而提升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