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浩博
【文/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王浩博】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5月下旬臨時接到院長室通知,28日在臺北市新興國中,有一個社會學習領域學習共同體的活動,看是否有研究同仁要去參加,筆者因想到最近與幾位同仁正要展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前導研究,可以藉這個機會到教學現場去接觸第一線的敎師,了解他們的教學實況,所以就決定報名參加。
原以為是參觀教學,到現場後才發現是兩位歷史科的老師與大家分享他們合作進行教學課程之設計的過程與經驗。
進行的方式主要是由吳佳芸老師來發表,潘信秀老師適時地加入對談或做補充說明。吳老師把她整個心路歷程,分成五個篇章來說明:從一開始的「摸索抵抗期─摸索篇」,進入到「摸索抵抗期─抵抗篇」,接著又進入「探索實踐期─探索篇」,然後進入「探索實踐期─實踐篇」,而最終有了「未來火花篇─美麗的教室風景」。在這一路走來的過程中,兩位教師的共識是:學習共同體最重要的教師姿態就是─等待、聆聽、理解學生。
在兩位教師說明與對話的過程中,主持本活動的新興國中校長謝勝隆也曾在中間加入說明學習共同體的架構,而同年級教地理的老師則說明了在教例如「十大建設」這樣的主題時,地理科可以如何配合地提供相關資料,幾位外校來參與的教師也在過程中紛紛提出他們的問題。
我在這過程中並沒有提出什麼問題,發言也不多,但誠如潘信秀老師在報告過程中,曾提到日本的佐藤學教授說過的:「沒有聲音的學生才是要注意,因為他們在學習。」的確,我在這一次的活動中學到不少,是一次寶貴的經驗。感謝院長提供了這個機會!
最後,看到兩位教師以及校長等如此地為改善教學所做的努力,使我對國中階段的教學狀況有刮目相看的感覺,未來十二年國民教育實施之後,在升學壓力比較減少的情況下,應該可以有更樂觀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