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之展望

| 林宜臻

【文/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林宜臻】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肩負「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以及教師檢定等之重責。本文藉由美國的「全國教育進展評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香港的「基本能力評估」、中國的「建立中小學生學業品質分析、反饋與指導系統」、日本的「全國性學力與學習狀況調查」及其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思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宜展現之功能與角色。

一、TASA透明 凸顯現況

NAEP被視為大規模教育評量的典範之一,一直扮演著重要教育資料的來源與方法論的革新。透明化是現今NAEP之特色,然NAEP建立之初,不以州為單位,並將調查對象以年齡鎖定、彌封行政部門等措施,避免任何州及區域層面之相關比較。而我國「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 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TASA )目前報告及試題的釋出尺度,雖可遏止縣市間之不當比較,卻也致使政策決策者及教育相關人員無法充分運用TASA資料於制度、課程、教學、評量等之改進。相對於此,美國由當時只有極少數的分析者能瞭解NAEP,而真正瞭解NAEP的複雜數據分析技術者為數更少。如今,NAEP對於數據的應用,具有如下知特色:

1)使用者能自主組織相關統計數據:在嚴格把關當事人的個資不外洩的前提下,使用者若同意資料只用於統計,都能利用數據管理器自行建立各州及州內部學生群體表現的統計圖表等。

2)使用者能獲知不同類別學生學習表現及其影響要素:公布範圍不僅可以了解整體學生的表現,亦可就學生的不同性別、種族/族裔別及家長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是身心障礙者、學校免費午餐計劃資格者等層面,探討該類別學生的學習表現;亦可針對不同背景別(1)教師,分析其學生的學習表現。

總之,TASA的資訊推廣若能具備如美國NAEP數據管理器之功能,將更能反映學生學習的結構性問題點,讓政策決策者及教育相關人員,精確瞭解學生學業表現及其影響要素等,最重要的是能針對性地提供教育資源,消弭知識獲得與資源結構性的不均等,反映社會公平正義的同時,全面提升國民素質。

二、診斷改善 裨益提升

「全港性系統評估」側重於學校層面和全港性的分析,反映全港小三、小六及中三學生在中、英、數領域的表現。採取標準參照,先行設定基本層級標準,以掌握學生能否掌握不同學習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是否達到基本水平。由「全港性系統評估」結果,掌握各校學生整體表現,提供有需要的學校支援服務。學校結合「學校報告」及「題目分析報告」數據與學校發展的需要,制定改進課程與教學的計劃,進而改善學生中、英、數三科的能力。

此外,設置「網上學習評估」除了呈現學生整體表現外,並能提供訊息讓教師得知哪學生需要補強與學生不易作答題目,及其錯誤類型,並建置「網上學與教支援」系統,讓學生得以更即時獲得補救。「基本能力評估」計畫尚包括「網上學與教支援」,其支援包括:(1)提供學生學習相關課題時可能出現的學習困難,讓教師參考;(2) 針對學習困難處,發展互動式的練習/遊戲,作為學生網上自學的素材;(3)針對學習困難處,提出配套措施及學與教的活動/素材,並提供相關示例供教師選用或參考。學習過程中的診斷和改善學習一體的機制,更能確保學生的學習品質,使其具有適應社會的基礎能力

檢視當前國家教育體制與政策實施成效,檢核或描述學生的學力表現是否達到預期的水準,確有其必要。我國宜藉由教育評估系統的數據分析,準確且客觀地掌握學生的學力與學習狀況,為教育政策、課程設計,以及學校政策等之決策,提供科學化依據,以為檢核教育的政策成果,進而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筆者以為TASA扮演監控功能的同時,宜結合促進學習的評估系統,確立檢證與改善的循環機制,將測驗定位於診斷及改善提升學習。

三、試題情境 展現運用

中國的「建立中小學生學業品質分析、反饋與指導系統」以雙基與核心素養能力架構學科的測試框架,在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雙基上,用真實的情境與客觀性試題,考察學生高層次認知能力,命題內容除一般常見的學科核心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外,尚包括:(1 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 收集與分析資訊能力;(3)反思批判的能力等。此外,結合索羅分類法設計題目選項,以瞭解學生解決問題時表現出的認知發展水準,精細區分學生能力。

日本的「全國性學力與學習狀況調查」,其強調「知識」相關的A卷,以影響後續學年的學習內容,以及活用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識與技能為主;強調「活用」相關的B卷,則考查學生能否將知識與技能等活用於實際生活中的能力,以及解決課題的構思、評鑑、改進等能力。不僅調查「知識」的學習表現,試題內容主要調查學生能否將知識與技能等活用於實際生活中的能力,以及解決課題的構思、評鑑、改進等能力;出題型式不再只是選擇題,也包括開放式答題。

香港的「全港性系統評估」不評核各學習階段內的所有基本能力,而是評估學生能否應用所學之相關知識和技能解答;測試內容主要根據課程發展處的基本能力文件,中國語文與英國語文測試,涵蓋「說」、「讀」、「聽」、「寫」四個學習範疇,除了紙筆評估之外,尚包含中文與英文的說話評估。

同為亞洲國家/地區的中國、日本、香港已積極推展學科能力監測機制,以掌握學校教育的現狀與課題,建立保證義務教育質量之架構。中國、日本及香港的命題,已朝向高層次思維的評估,測試內容切合學生日常生活的經驗,並提供有意義的情境,讓學生能綜合運用學科能力。

面對知識經濟之際,應著眼於提升學生轉化課本知識為實質的關鍵能力。我國教育評估系統對學力的要求,除了如TIMSS檢視課程實施狀況外,同時宜如PISA檢視學生的學習究竟掌握了多少明日世界能力(Learning for Tomorrows World)。教育評估系統不宜只問是否已達監測之功能,測試內容不宜僅侷限於瞭解學生是否學會基礎知識與技能,尚須進一步瞭解學生能否擷取有用知識、反省思考,以及解決問題

四、機制嚴謹 師資多元

師資是教育品質的核心,師資素質的良窳攸關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如何拔擢教學專才,確保優秀師資來源,是重要課題。相對於我國設定教師檢定關卡,日本只要高中畢業後,直接就讀師範體系大學或綜合大學的教育學部,取得該大學規定的相關課程學分者,或是大學畢業後,在師範體系大學或綜合大學的教育學部修畢必要的學分者,都能取得教師資格證,無須通過任何國家考試。然日本亦舉辦拔擢足以擔任教學且具有語言、體育等專長的優秀人才的教師資格認定考試。

日本的教師資格檢定考試共分3次測試,逐次測試合格方能接受下一關的測試,3次測試全部通過後,方可取得教師證。第1次測試內容包括:「一般教養」、「教職相關科目Ⅰ」,以及「教職相關科目Ⅱ」,此三科全部採用20題選擇題的方式,測試科目總分的6成是及格分數。「一般教養」測試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英語等,每科目雖只測兩題,但將為師者應具有的素養皆列入考試範圍,而不侷限於某些科目;「教職相關科目Ⅰ」測試「教育原理」、「教育心理」、「特別活動(註2)」、「學生指導」等,不僅重視教職理論,同時重視實務層面;「教職相關科目Ⅱ」測試國語、社會、數學、理科、生活、音樂、美勞、家庭、體育等所有小學的學科,測試學科的相關指導法及其相關基礎學科内容。該考科將小學所有學科列為測試科目,回應包班制現況的需求。受測時,可從9學科中挑選6學科的特質,將可避免有些受試者,因不具備某些專長,而被屏除於教職之外。此外,規定挑選6的學科中必須包含2科以上的音樂、美勞及體育,可以讓準教師更重視藝能的專業。20題考題的前10題,考課綱的解說與指導法等,後10題則考學科內容知識,同時重視學科內容知識與教材教法。

2次測試內容包括:「學科相關科目」、「教職相關科目(Ⅲ)」,以及「口試」。「學科相關科目」只要從小學9學科中事先挑選1科受測即可,考兩題申論題,其中一題是高中程度的學科內容,另一題則是針對國小學童的實際指導案例,提出問題解決方案,測試是否瞭解實際指導的理論與方法等;教職相關科目(Ⅲ)針對第1次測試中從音樂、美勞及體育中所挑選的其中2科,進行實作評量;口試則測試有關身為小學教師所必要的能力等。如上,日本資格認定考試,具有如下特色:

1)考試範圍涵蓋小學所有學科,因應包班制的需求;

2)測試內容兼顧教職理論與實務;

3)各學科考試同時重視學科內容與教材教法;

4)具彈性挑選科目機制,因應所長。

我國國小教檢科目宜涵蓋小學所有學科;測試層面宜涵蓋教職理論與實務;測試內容宜涵蓋學科內容與教材教法;測試學科宜具有挑選學科的彈性空間;測試方式宜包括紙筆方式的選擇題與申論題,以及非紙筆的實作評量、口試及現場教學觀察等。如此更能因應我國小學包班制的需求;讓具特殊專長者得以擔任教職;能藉由考試機制的多元,引領師資培育單位重視提升準教師的各種教學專業素質。

【參考文獻】

林宜臻(2011715日)。香港學力品管機制之特色。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20&content_no=477

林宜臻(2011815日)。由日本國小教師檢定考試探討我國國小教檢科目的適切性。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22&content_no=514

林宜臻(2012215日)。借鏡NAEP思索TASA報告釋出尺度。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34&content_no=901

林宜臻(2012515日)。借鏡中國、日本、香港評量架構思索我國評量試題方向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40&content_no=1084&preview

林宜臻(20121015日)。借鏡NAEP數據管理器 思索TASA資訊推廣功能。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50&content_no=1398

【註解】

1性別、種族/族裔別(西班牙裔、拉丁裔、古巴裔、非洲裔等)、修課狀況(如三角、微積分、統計等進階數學課程)、教師證照別(如小學、中學教師證)、專業進修經驗等。

2:「特別活動」指各級學校正規教育課程實施的活動,含班級及學校生活問題的解決、班級組織及工作的分擔處理等以及日常生活及學習的適應及健康安全等的班級討論活動、兒童會活動、社團活動、學校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