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美華
【文/教科書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詹美華】【圖/教科書發展中心 王才銘】
「過去」是被記得的現在(the remembered present),
就像「未來」是被參與的現在(the anticipated present):
記憶往往源自「現在」和其當下內容。
---Amos Funkenstein,1989.
歷史和記憶,都是指現在與過去的交涉、對話,讓過去曾經出現,但現在不存在的事物,在當代重新再現,並提供對未來思考的基礎。傳統以來我們對歷史知識的獲得是多層次的管道:一是口傳、歌謠、戲曲、小說等;二是啟蒙讀物或節本、選本、摘抄本等歷史讀物;三是通俗史書;四是歷史著作。(註1)這當中有官方歷史的論述,也有民間記憶的傳述。
直到清末以後,現代學校教育體制設立,始有「教科書」產生,對於知識的組織及傳遞的方式與傳統相當不同,可以說,教科書的出現對形塑人們的歷史知識具有重大的影響。相較於傳統那些鬆散的、在地的、充滿個人色彩的歷史讀本,學校「歷史教科書」則傳遞了組織的、過濾的、規範性的、國家主流史觀的一致性歷史知識,消除了各地口耳相傳、想像式的歷史知識,甚至演變成為傳遞歷史記憶的關鍵載體。
然而,時代更迭下,1980-90年代起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民主化的推展,主流學術歷史的大敘述已逐漸無法滿足社會中各種團體的不同記憶和認同訴求,社會中那些被壓抑或邊緣化的記憶能量,形成對國家史觀、官方知識的衝擊和挑戰,如何讓歷史論述的思辨和形塑、歷史記憶的取捨和傳遞更加妥適,值得關心歷史教育的我們一起來交流研討,尋求新的思維和新的可能。
緣此,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共同合作之「教科書文本與和平教育之論述與實踐」研究計畫,於今(102)年11月1日至2日,預定辦理一天半「重構歷史教材—挑戰與契機」工作坊,會中邀請德國GEI國際教科書研究所所長,同時也是歷史學者Prof. Dr. Simone Lässig、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Prof. Keith C. Barton,還有周樑楷教授、許雪姬教授等學者,為大會進行相關主題的演講。另外,我們依據教科書中較常被指出的爭議性議題,歸納為「民族或多元文化的議題」、「主權/領土的爭議」、「戰爭的敘寫與解釋」、「宗教的成見與誤解」等四個議題,各議題由教授帶領三位現職國高中教師和本計畫研究員,及有興趣的參與者,分組進行座談,以及總結討論成果的分享。期望這次的工作坊,能提供歷史教材中常見問題的是是與非非,一個理論探討與實務經驗的對話平臺,以嘉惠國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與知能,也歡迎對歷史教育有興趣者報名參加。
辦理日期與地點
■日期:102年11月1日(星期五)全天~11月2日(星期六)半天
■地點:國家教育研究院臺北院區(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79號10樓)
議程表及報名方式
■請點選本計畫網站http://tpestudygroup.naer.edu.tw/,一律採取網路報名。
■全程參與者,提供9小時進修/學習時數。
【註解】
註1:參閱王汎森(2008)。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思想。9。12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