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邦儀
【文/本國語文教育研究發展辦公室 魏邦儀】
最近看到一個益智節目出了這樣的考題:請問「難兄難弟」最早用於形容什麼?當下心想:有陷阱。一般人對於這個成語的認知,多半是讀作「ㄋㄢˋ ㄒㄩㄥ ㄋㄢˋ ㄉ|ˋ」,指共患難或處於同樣困境的人。但這個成語最早是讀作「ㄋㄢˊ ㄒㄩㄥ ㄋㄢˊ ㄉ|ˋ」,用來形容南朝宋的文人陳元方和陳季方兩兄弟才德相當,難分高下,與現今意旨差之千里。正疑惑著有人知道這個背景嗎?沒想到,還真有參賽者看過典故,順利為自己贏得勝利。
回顧過去學習成語的經驗,死記硬背只能片斷累積所知成語數量,無法正確運用。反倒是從典故中認識成語,明白其生成背景後,才逐漸提升對成語的掌握度,進而適切使用。教育部所編訂的《成語典》(http://dict.idioms.moe.edu.tw)(以下簡稱「本典」)即滿足了此項學習需求,不但逐條附有典故來源(以下簡稱「典源」)之生成段落原文,同時於難字(詞)處輔以註釋,最後再以說故事的方式,進行白話說解,以幫助讀者理解成語形成始末。
至於本典說明典源的方式,則有以下三種:
一、「典出」:指成語濃縮自文獻故事,如「精衛填海」典出《山海經》,描述炎帝女兒跌入東海後化身為精衛鳥,不斷銜著樹枝和石子,企圖填平東海,以化解心中恨意的故事。後用以比喻心懷冤憤,立志報仇。但東海如此深廣,精衛鳥如此弱小,故又借喻為意志堅定,不懼艱苦。
二、「語出」:指成語節錄自古人用語而未改變,如「賓至如歸」語出《左傳》「賓至如歸,無寧菑患」,「菑患」同「災患」,指災難禍患。原指主人盡心照料前來的賓客,讓他們像在自己家裡一樣舒適,不必擔心災禍盜賊。後用以形容主人親切周到的招待,使客人彷如置身自宅般自在。
三、「語本」:指成語出自一段文義但用語有所改變,如「難兄難弟」語本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德行》「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後節縮為「難兄難弟」。本指兄弟兩人的才德都好到讓對方難以匹配,無法分出高下。後多反用其義,諷刺兩人同樣差勁,表現差不多。現則多用於形容同處困境的朋友。
成語是漢語語言的結晶,記錄了前人的生活經驗與智慧,時至今日,仍被普遍運用於現代漢語中。但如何能正確使用,以發揮其強化修辭、精鍊語句的作用,則非易事。若能從典故中了解成語生成背景,明析語義內涵,進而掌握所指,當能自然且適切的引用成語。說不定,下一次因為知道成語典故而贏得獎金的人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