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嘉偉
【文/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蕭嘉偉】
以標準為本位的評量方式為近年來教育評量的主流,美國各州政府訂定適用該州的評量標準及成就測驗,以迎合No Child Left Behind(NCLB)法案的規範。臺灣有攜手計劃及補救教學方案,與即將推行的十二年國教,將國中階段升學考試和班級評量之成績報告方式,從傳統的量化分數轉變成質性的學生表現等級描述,需要標準設定的技術來形成政策,標準本位評量的重要性與時俱增。
標準本位評量國際研討會共舉辦2天,第一天(11/14)早上9點於臺師大進修推廣大樓一樓舉辦開幕典禮及專題演講,由臺師大心測中心宋曜廷主任主持開幕式。測驗及評量中心有許多老師及助理們都準時到場就座,李俊仁主任、曾建銘老師也擔任專題演講的主持人,謝佩蓉、謝進昌老師也在其中一個論文發表作發表。大會共邀請四位國外講者,前兩位是女性,Susan Loomis是美國國家評量指導委員會(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 NAGB)的退休研究人員,而Mary Pitoniak則是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ETS)的現任研究人員,兩位學者在前幾天,本中心李主任也邀請他們到臺北院區做專題演講,在研討會當天,兩位的演講題目都是大型測驗中如何設定標準,及他們過去數十年來在使用切截分數(cut score)上所學習到的經驗作分享。後兩位演講者為男性,一位是澳洲新南威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的教授,另一位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研究總監羅冠中博士,兩位也分別針對澳洲及香港做標準設定的經驗作分享,這些演講內容對於測評中心在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TASA)及未來接手攜手計劃的規劃及執行上,也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研討會的與會者除了測驗評量領域的專業人士之外,也有考選部、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行政體系的主管,及一些財團法人測驗中心的執行長也來參與,對國家現今執行的政策及未來發展也提供說明,及實際執行上的應變措施。也有許多在教育現場的主任及教師,此議題牽涉未來的12國教高中職分發,教育領域的人都相當關注這部分的發展及未來政策的走向。而大會也很體貼的請了即時的口譯,口譯員相當專業且有做足功課,對於測驗評量的專有名詞,九成五以上都能正確翻譯且翻譯內容相當詳盡,讓我聽完英文演講後可以再對照一次中文的說明,也覺得自己的英文聽力仍有進步的空間。
除了專業知識的進修外,參加此研討會也讓我遇見了許多熟悉的人,如之前念碩博班的同學,目前分別在大考中心、臺師大心測中心工作,和許多認識的各校老師及博士後研究員,都來參加此場研討會,也彼此交流了一下工作及生活近況,並透過他們再認識更多專業社群的老師及研究人員,讓自己的專業人脈能向外推展,日後也有研究合作與互相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