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春秀
【文/新北市莒光國小教師(生活課程中央教師) 陳春秀】
最近,一些存在台灣教學現場已久的問題,藉由日本學者-佐藤學教授的「課堂研究」(lesson study),漸漸顯露出來,讓國內所有教育人員不得不確實、真誠地面對「學生逃離教室」的現況,並思忖改革之道。
「課堂研究」鼓勵教師打開教室大門,強調協同的合作,包括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甚至跨越到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但,打開教室大門談何容易?在台灣的教學情境與氛圍中,只要提及「教學演示」總令教師望之卻步。然而,佐藤學教授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卻提供我們另一種翻轉的、觀看的視角:「教學演示」的重點並非在教師的「教」,而是在學生的「學」。為了讓各縣市生活課程輔導員,對於「課堂研究」有一個較為整全的概念與脈絡,生活課程輔導群在召集人秦葆琦與央團教師的規劃下,特地邀請新北市生活課程輔導團召集人新北市秀山國小林文生校長,陪伴全國生活課程輔導員進行兩整天的工作坊,不僅提供團員觀看理論架構的視窗,同時藉由真實的課室觀察,練習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分析課堂學習的樣態與意義。兩天的工作坊下來,團員們帶著豐厚紮實的收穫,再回到教學崗位上繼續發揮熱情,累積能量。
「課堂教學」整個研究的脈絡大略可分為四部分,分別是備課、說課、觀課與議課,這四個部分組成了兩天工作坊的課程架構。
第一是備課:低年級的生活課程是統整的課程,以學生五感為探索的工具與起點。但是,「一堂課」可以如何引發學生學習的發生?兩兩合作如何進行?如何藉由「合作」,激發學生的學呢?第一天,文生校長帶領大家從一個主題單元的設計,進入一堂課的備課,不僅要從整體課程架構掌握生活課程的脈絡,更要能關注「一堂課」的教與學品質。經過一個下午跨縣市的合作(教師與教師間的同僚性),設計出的主題有:色彩魔術師、有米樂、不同凡響(聲音)、天氣變了、尋找風獅爺等。
第二天,進入「教學演示」的說課、觀課與議課階段。首先,由筆者以秀山國小一年6班進行一堂課的「公開授課」。一早的說課,筆者簡單的說明這一堂課的設計理念、教學重點,以及「教學者需要觀察者協助觀看的重點」,並且請「觀察者選取欲觀察的目標學生」,將觀察的視角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關注學生彼此合作的互動、對話等細膩的情況,以便在議課時,提供學生學習的回饋訊息。「觀課」上,所有團員聚精會神,努力記錄學生的語言、表情,仔細聆聽學生的對話,所有的觀察發現與感動,隨後都在「議課」階段時與筆者分享。團員的這些「看見」,是如何記錄、描述,並將其意義化呢?這是議課的重頭戲。而我們在文生校長的帶領之下,得以以系統化的對話與思考,一一窺探學生學習的秘境,揭開學習意義的神秘寶典。
首先,文生校長先請大家分享,描述目標學生的(合作)學習樣態,再依照各組學生合作模式進行分類,例如衝突型、典範型、主導型、各自為政型等。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讓教學者更了解學生個人的學習樣態與特質,日後在授課時,更能理解學生,且能針對其特質進行課程安排或調整。雖然這是一場「教學演示」,但是,學生的學習、互動與改變卻是活生生、真實的上演。許多事件發生的時刻(moment),不斷撼動著團員的心。這一堂課,不僅學生在學習,教學者和觀察者,同時也成為彼此相互交織的「學習共同體」。
身為教學者的筆者,經歷了這一場別開生面的議課經歷,並沒有受傷,我的感動不僅來自於團員們全身投入地、專注且細膩的記錄學生每一刻的學習樣態與發生的小故事,更藉由觀察者的「眼睛」,看見學生的合作與學習在課堂上「真實的」發生了!經過這「一堂課」,教師看待學生的『心眼』也不同了!這是參與此次工作坊最珍貴的體驗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