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妙娟
【文/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妙娟】
自2000年起PISA(OCED國際學習達成度調查)「世界第一」,PIAAC(國際成人PISA調查)也居高水準的芬蘭。雖然其自負為「教育大國」,但該國的媒體就教育關連話題進行探討,其中YLE(芬蘭國家電視台)在網路刊載『提升教育服務需要』的文章,且針對「教育機會均等」議題進行討論,搜集來自教育相關人員、家長及學生等各方面立場的網路調查。在首都赫爾辛基,由家庭教師提供補習服務的學習支援產業,在此數年間,每年皆有10%以上的成長業績。其中需求度較高的是數學、物理、化學等數理系學科及瑞典語等語文學科。若要述說芬蘭的教育,其優點是「沒有競爭」。由於高中職畢業考試及大學入學考試合格與否,是直接決定學生的將來。因此,由親戚或熟悉的朋友中尋求優秀的人,擔任家庭教師是司空見慣的選擇方式。而今已不是如往昔般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召募家庭教師,而是由提供學習支援服務的商業組織、企業直接承攬介紹的業務。依據在赫爾辛基經營學習支援教學的「Tutor House(導師家)」經營者貝克所言「該公司業績每年成長50%,且應該會持續成長」。而另一家在赫爾辛基的學習支援公司「愛克西米亞」,是提供現任教師從事副業為目的的企業組織,經營者楊克難隱心中的喜悅「僅開設3年,整體利益提升20%」。
面對此一風潮,一般大眾是「避開在公立醫療中心的長期等待,選擇利用私立醫療機關進行就診的思考邏輯方式相同」、「以金錢購買有什麼錯」等肯定的思考認知超過六成。「對部份的家長而言,瑞典語、物理、化學、數學等屬於艱深且難以教導孩子」、「體育、音樂都可以請老師教,為何學問不可以?」等皆顯示擁護學習支援服務是被多數人所認同。然而教師卻認為「僅家庭富裕的學生可以獲得學習支援服務」是會直接衝擊「教育機會均等」,甚至造成教育危機。因此於YLE最初刊載之翌日便立即發表「付錢補習是會阻礙教育機會均等」的文章。但教育業工會卻認為「之所以會允許此服務之存在,乃是當今教育現場所提供的教育支援服務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一語道破芬蘭教育的危機感。芬蘭的教育文化部立即表示「現行的公教育已足以因應」的見解,該部的專門委員更指出「學習支援業已威脅到教育機會的均等」。究其因是家長希望學校能提供「補習」,且家長認為對所有學生施以學校教育之相關保障是地方政府的責任,顯現此思維是與教育文化部有所不同。
觀察輿論認為芬蘭「現行的教育體制已足夠」的聲音約占4成,部分人甚至認為應就社會架構進行探討,而有「舊蘇聯的學校也仿傚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加強數學的補習」的批判本,但也有「業者提供優質服務的競爭時代到來」的意見。此外,「有家人、親族等優秀人才可教導協助的學生,也有身邊完全沒有協助支援的學生,因此教育機會均等是理想,更是幻想」的PO文。在芬蘭的教育法對跟不上教學課程進度的學生有義務要提供補習,「補習對教師而言是加班,但部分地方政府並不願意支付加班費,因此對教師也不能強制要求」。也有家長認為「跟不上進度者看起來宛如罪犯真可憐」、「我的孩子在早上接受補習,上一整天的課雖然很累,但若與跟不上的痛苦比較,這樣的方式比較好,也較有效果」等多贊成學校提供補習的方式。在多數的意見中直接探討問題本質,是直接批評最近芬蘭過度熱衷學習的風氣。如前述近年來有增加傾向的學習支援業利用者,甚至有學生為參加學習大會或活動而不去學校上課,且學習支援業是運用學生時間管理的方式來運作教學。網路革命而富裕的新世代,對於孩子的教育是以「學習競爭」為優先,更形成風氣。人口540萬的芬蘭,若能在體育、音樂、藝術等領域展現頭角者,則地方政府或國家會提供獎學金或補助款,以地方的代表選手或國手的身份參加更大規模的活動。在達到上述境界以前,參與多數訓練的孩子在芬蘭並不稀奇。處在激烈的競爭社會中,升學考試促進補習產業蓬勃發展的臺灣與芬蘭最大的不同點,芬蘭是以擴大孩子的學習領域與層級而孕育教育產業的需求性作為思考。若說臺灣補習班業者的敵人是學校教師,則芬蘭教師應是補習班業者的競爭者。
資料參考來源:朝日新聞WEBRONZA 201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