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嘉偉
【文/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蕭嘉偉】
此座談會包含邀請了德國幾位學者及工作團隊來,Kristina Reiss為數學教育背景,介紹德國學校全國性的數學測驗(VERA),而翻譯專家Matthias Reiss,則介紹了翻譯國際測驗試題上的一些議題。兩位國外學者與國內學者如林福來教授、楊志堅教授都有很多的討論互動。
Kristina Reiss首先介紹了德國學校全國性的數學測驗(VERA),並舉出一些例題作為說明及討論。在數學試題的部分,講者與在場學者有非常熱烈的討論,主要有二個原因,第一個是英文與中文在試題呈現及描述上的差異,可能造成題意的不同。舉例說明,以將1~100的數字填入10×10的表格中,第1行為1~10,第2行為11~20,以此類推,題目問在表格中相鄰(next to)的2個數之和必為奇數,題意要表達的是n+(n+1)為奇數,但在表格中所謂的「相鄰」,除了左右2個數,是否也能視為上下2個數?例如1+11,或是2+12,即n+(n+10),則為偶數,如此題目宣稱「相鄰2數之和必為奇數」便不成立。另一方面,東西方國家文化上的差異,可能造成試題難度上的差異,即相同能力的學生,卻可能在某一題有不同的答對率,產生試題差異功能(DIF),這在國際測驗的比較上,是要盡量避免的。第二場演講是由翻譯專家Matthias Reiss主講,一開場就秀了一段中文的感謝詞,並學著用中文語調念出來,讓人感受其入境隨俗的誠意。Matthias提到翻譯有三個重點,語意、語法和文化,舉例說明了各國翻譯上的常見錯誤,及如何修正的正反例,其中也提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英文版,作為一個中英文翻譯的範例。
下午第一場次發表,是由本院測評中心的謝名娟老師主講,介紹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SA)的數學測驗,由TASA的源起、現況到分析結果分享,呈現了臺灣在各個年段的學生,在數學測驗上的表現及一些背景資料分析比較,報告末段也提到未來可能的合作方向,如邀請德國學者來國教院舉辦工作坊或演講,也是一個不錯的國際交流機會。第二場次則是由臺北國語實驗小學的楊美伶校長分享臺北市的補救教學評量系統,這是由縣市教育局承辦的補救教學評量,從試題研發、組卷、分析及結果報告,都由臺北市各教育單位協力合作完成。而楊校長也提到今年的數學測驗,會由原先全部都是選擇題,增加1~2題的開放性試題,這在成本上會增加許多,但對於了解臺北市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或是解題能力,是有必要且有價值的。對於教育落後學生的補救,無論國內外、政府或縣市甚至民間團體,都認同補救教學的理念,這是一個需要人物力持續投入的目標,往後可以朝整合資源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