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美華
【文/教科書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詹美華】
【圖/教科書發展中心 李涵鈺】
本院教科書發展中心和平教育專題計畫,於
首先,蔡教授指出,多元民主國家的宗教教育,是在秉持信仰自由、國家不再強調某一特定宗教或意識型態的政教分離原則下展開宗教的論述。基本上,民主國家的宗教教育必須合於憲法原則──中立性、公平性、多元與包容。然而,許多歐美民主國家在實行宗教教育仍面臨各種爭議,其中最主要爭議在於:世俗人文主義vs.保守主義,前者認為,民主體制是建立在政教分離的基礎上、宗教裡跟人類社會文化有關的面向,所以應盡量不要在教育中進行宗教之主觀性、價值性的灌輸;而後者(特別是基督教的保守主義)認為,文明過度地世俗化與宗教被排除在外,帶來的是更多的墮落,且文化傳統過度地現代化、後現代化,形成了價值上的虛無主義、物質主義,所以教育應恢復宗教的教導,更應透過宗教幫助受教者釐清其生命價值觀。
不同於上述西方的宗教爭議,在臺灣的脈絡,宗教信仰是多樣化、多元共存,且每種宗教都不超過總人口數的一半。在學校對宗教教育進行鬆綁的過程中,最常被提出的爭議焦點是:
(一)學校納入宗教教育是否違反政教分離的原則?
(二)在教科書有限的篇幅中,僅介紹或獨尊特定宗教是否有違反信仰自由的原則?
(三)宗教較具主觀性、內在性、往往科學無法證明,與學校教育強調知識性、文化性、不偏向信仰與情感等有所不同,因此在教科書中,宗教是否能被客觀中立的呈現,而避免誤解或刻板印象?
(四)多元宗教下的學習,是否可能帶來認知的失調?
(五)是否提供單科式的宗教教育,還是將宗教內容融入生命教育或品格教育?
(六)施教上的困難,包括師資不足、非系統性教導、部分教材內容艱澀難懂等。
在檢視現行國中小學教科書的宗教論述後,蔡教授綜合指出,目前教材內容呈現出「同心圓」認知模式,由鄉土、民族,到全球的宗教論述,可謂本土化有餘、多元性和國際化不足,希望在未來教材的發展上仍應兼顧臺灣宗教的在地性與全球宗教的多元性。其次,現行教材仍有強調宗教功能性與反應主流價值的現象,希望將來宗教典範融入生命或品格教育時,應能多元呈現,避免有偏袒特定宗教信仰之虞。再者,教科書編寫應透過與宗教學者的合作或諮詢,俾利發展出有統整性的宗教課綱、教科書與參考教材。最後,教師是教學的成敗關鍵,教師應具備一定程度的多元宗教素養與宗教包容精神,才能避免教導特定宗派立場,使宗教對多元民主社會的貢獻,能透過教育教導給學生,開闊學生的心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