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佳宣
【文/編譯發展中心專案助理 彭佳宣】
今年5月29日參加了院內舉辦的「自我成長研習課程」,首堂研習「團體動力學」,由講師張志成老師(中華康輔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主導。乍看下,與一般講授課程無異,然而當講者啟動幽默的自我介紹後,旋即展開一連串緊湊而生動有趣的活動與討論,過程連結個人與團體的關係,激發參與者深層思考,從而使省察個人於工作角色之作為態度、與成員互動的相互影響,點出共同成長的重要性。
「團體動力」概念最早於1930年代,由德國場地論學者Kurt Lewin進行一系列團體行為研究時所提出,用以解釋複雜社會裡,團體成員彼此互動與相互影響的行為現象,相關研究陸續開展,1980年代因高度重視生產力,致相關的團體動力研究蓬勃,舉凡團體的形成、發展、運作以及與團體內成員互動形式和過程等,皆為研究內涵。發展迄今,「團體動力學」由諸多理論架構而成,以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和向度,探析團體中相關的各種行為現象,並為社會科學的重要領域。
單就「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一詞加以探查,”dynamics”源自希臘語” dynamis”,意指力量”force power”;且由上述可知,團體是具有力量的,而團體的力量是導向積極正向、促進流動的延展,抑或走入消極、僵化停滯之途?團體特質及團體成員彼此互動及相互影響性,均具重要決定性指標。團體動力不僅於相關學術領域研究有成,其概念也廣泛地被轉化運用於職場、醫療組織與學校教學等層面。應用在職場上,成為企業組織思考如何形塑成功團隊的員工教育訓練素材,也為個體自我成長、終身學習的參考良方。
儘管「團體動力」的抽象概念可藉由嚴謹的研究分析形成論述,也能從相關書籍中自行閱讀而得,然而言傳不如意會,從親身體驗中汲取獲得的知識,往往印象深刻並帶來改變可能的行動力。本次課程,以實踐為本的體驗式學習,透過創意的研習規劃與主持人用心帶領,帶給參與者全新感受與新的學習。此外,來自不同業務單位參與者,能於非正式活動輕鬆氛圍下交流意見,瞭解彼此工作內容和立場,多一分體諒與包容,能化解並避免日後工作上的誤會,也為此研習活動意外收穫。
後記:本文未著墨於活動細節描述,係欲留待日後有機會參與者能親身體驗與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