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敏而
【文/課程及教學組研究員 吳敏而】
儘管台灣教育正積極對綠色革命盡心力:學生在學校和家裡學習垃圾分類、校園裡推動環境生態教育,但是,走出學校圍牆,工廠的廢水、廢氣依舊污染我們的環境,商家依然販售有害安全的產品;除非垃圾真的被重新利用,否則垃圾還是垃圾,土地繼續被污染、踐踏;除非再生紙的價錢比一般紙便宜,否則還是只有少數人選購;除非多數產品是乾淨、健康、無毒的,否則層出不窮的大眾健康問題,還是可能壓垮我們的醫療體系和健保制度。因此,台灣在表面的綠色革命之下,環境和經濟仍會持續崩垮。學校的努力似乎無濟於事,綠色革命的未來並不樂觀。
社會的未來如此黯淡,學校如何帶給學生美好的願景,讓他們有信心,自己能夠塑造比現在更綠化的生活環境,比現在更繁榮的社會?
推出「藍色經濟」的甘特˙鮑利【Gunter Pauli,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ZERI)的創辦人】,可能會給臺灣帶來新的希望。他認為,要讓「綠色」發揮作用,就必須先讓它在經濟上產生影響;他也認為,我們必須啟發孩子,讓他們看見自己可以替未來做些什麼;因此,他結合課程、教學法和一系列他稱之為寓言的小書,建立了一套教育模式,並親自在世界各地執行專業發展計畫,幫助許多國家的家長和老師,透過教育引導孩子建立切合實際的未來願景。
2011年1月,他來到台灣,教育部在遠哲基金會、信誼基金會、智榮基金會、中央大學的贊助支持下,1月14到16日於國家教育研究院舉辦一次「甘特寓言故事核心教師工作坊」,引薦他的教學法。參與工作坊的成員包括大學通識課程和科學教授,各民間團體(如荒野協會、故事協會)、基金會代表、國中小教師和輔導員以及家長等等。鮑利五場激勵人心的演講,加上由五個小組領導人帶領的小型工作坊,讓一百多位與會者受益匪淺。
這個工作坊代表教育部和公益組織建立起一個新的伙伴關係,合力推廣和實驗一個課程模式。目前,由民間組織帶頭廣為宣傳藍色經濟模式,有朝一日,這套模式及其想法深植社會大眾時,教育部的課程發展推手,若能適時結合這股民間湧起的力量,那麼,在新課程公佈時,老師們就已經胸有成竹,知道該如何教學,家長也會充分了解它對孩子未來的意義,臺灣的綠色革命和藍色經濟就有了紮根的機會。
相對於教育部以往公佈新課程,總是由上而下的方式,必須事後鉅細靡遺的向老師和社會大眾解釋清楚,這種從下而上的教育推廣模式,是一種可行的另類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