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漢語辭典於當代應具備的功能

| 陳逸玫

【文/本國語文教育研究發展辦公室 陳逸玫】

  辭典應具備什麼樣的功能?就一般讀者而言,對於辭典的期待就是能夠提供「正確」的用字及用詞;就研究型讀者而言,則或希望辭典進一步提供字詞發展歷程訊息。綜合來說,大概也就不外乎辭典向來追求的「語文工具書」、「語言紀錄」兩項功能。

  從中國數千年來的辭典歷史觀之──漢代《說文解字》作者許慎有感於隸書脫離文字本形,無法正確表義,故以《說文》表達恢復小篆,建立正確標準用字的主張;宋代《集韻》廣收同音義之不同用字,並擴及通假字,未見字級區別;明代《正字通》兼收正、俗用字,但屢見「作某,非」如此論斷;清代《康熙字典》亦兼收正、俗用字,雖無是非論斷,但見正、俗區別。上述傳統字、韻書,除《集韻》外,大致皆有建立「字樣」(標準用字)的概念,彰顯了辭典「語文工具書」面向的教學指引功能。而另觀在英語世界中歷史最為悠久且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辭典》,其中一位編輯麥弗森女士在2014年接受報章訪問時說到:「辭典編輯並不需要教育人們應該用哪些詞,不該用哪些詞,也不需要向讀者進行哪些是好詞,哪些是壞詞之類的說教,牛津辭典編輯要做的,就是客觀記錄與描述一個詞彙的使用與變化的歷史沿革。」(大陸《環球時報.牛津英語詞典編輯部收錄中國新詞需要十年驗證》201448日)此則強調了辭典「語言紀錄」的功能,也似乎透露了與漢語辭典不同的編輯立場。

  而漢語辭典注重「語文工具書」功能,並有樹立規範的傾向,與漢語型態與漢民族的社會息息相關,大致可歸納出以下因素:

一、漢字借形表義,字形關乎文字的表義功能,是以,「能否正確用字」是漢語能力的重要指標。然而,漢字中存在大量的形似字,實際語用中又有同音字互為借用的情形,這些都干擾了漢字、漢語的使用,再加上語法結構的靈活多樣,使漢語成為世界公認「難以學習」的語言之一。漢語辭典為漢語學習的重要工具,其「語文工具書」功能實為不可或缺。

二、中國社會向來以考試取士,無論是漢代察舉制度、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甚至今日的各種升學考試、國家考試,不外乎皆以考試舉才。而為能取得高分,應試者對於最為基礎的語文表達能力自然相當注重,對於辭典的語文教育指引功能亦有相對的需求。

  誠如上述,漢語的語言特色及其所存在的社會背景,形成漢語辭典較為注重「語文工具書」功能及樹立規範的傾向,故於傳統的辭書裡,較罕見全面收錄語料的現象,所收詞語也多偏雅正,如此編輯觀念在價值多元的今日,顯然是失之偏頗,未能順應時代需求的。

  是以,在上述促使漢語辭典具有偏重「語文工具書」功能的因素未消失,又須同時因應全面記錄語用事實的時代需求下,漢語辭典於今之功能當更為強大。不但要兼容因訛成俗的語用現象,又必須從中指引以形表義的正確用法;不但要忠實記錄社會各階層語用的實際語言,又必須指引適用場域。若借用麥弗森女士的話,當今漢語辭典的編輯必須:「客觀記錄與描述一個詞語的使用與變化的歷史沿革,同時必須指引人們選用能夠正確表述語言的字詞,同時有義務告知某些詞語適用的特殊場域。」這對於辭典編輯者來說,將是一項艱巨的挑戰,卻同時也是創發漢語辭典新面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