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像的教科書

| 王靜惠

【文/教科書發展中心約聘助理 王靜惠】

【圖/教科書發展中心教科書圖書館】

旺報:「1997年臺灣開放民間編印教科書,至今已17個年頭,高中國文目前有5大出版社,弔詭的是,開放並沒有帶來『百家爭鳴』的榮景,反而各個版本愈來愈像。」

教科書為什麼愈來愈像?

一、課程綱要的規範

  高中國文9599課程綱要,分別酌選文言篇章40篇與30篇,提供教科書編選的參考。課綱雖明言僅供參考,但各個出版公司競相全數選錄,深怕遺漏其中一篇,就會輸在起跑點。猶記95課綱首次出現「文言文選文40篇」時,某出版公司即在其文宣大肆強調,會將40篇文言選文全部編入教科書。自此以後,課綱所列的40(30)篇文言選文就在5家出版公司的高中國文教科書中如影隨行了。

  課程綱要不僅規範文白比例,由95課綱的40%(高一)、45%(高二)、50%(高三)到99課綱的不分年段,文言所占比例為45%65%。在這同時,也規範了課文的篇數,第一至五冊,每冊為12-14課,第六冊為10-12課。

  重重規範下,以高中國文第一至六冊總課數約76-82課計算,各家可再選錄的非30篇文言文,扣除必選的現代詩歌、古典詩歌、文化經典教材與古典小說,僅餘的空間有限,針對這所剩不多的空間,各出版公司仍會以重要作家、經典作品為編選的考量,在選文趨同的大前提下,教科書的樣貌自然被設限了。

二、升學考試的模式

  2006年開始,教育部為配合大學考試,訂出了一套「選文ABC分類」,即針對教材選文,按照選錄版本的多寡,分ABC三類。(1.四至五家版本的共同選文為A類,A類試題不受比例的限制。2.二至三家版本的共同選文為B類,B類試題的總占分比例,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的40%為原則。3.僅一家版本的選文為C類,C類試題的總占分比例,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的10%為原則。)這套分類標準導致什麼結果呢?百家爭鳴的情況消失了,各版本逐漸趨同。

三、教師授課的態度

  在前述課綱與考試的雙重規範下,早已框限了各版本教科書的樣貌。再加以教科書的服務對象雖然是學生,但決定教科書版本的卻是老師。掌握教科書選擇權的老師,因為主、客觀的因素,往往不願意浪費時間挑戰新課程,所以在每次選文的市調中,舊課文、好教的選文,總是名列前茅。長此以往,各出版公司在市場導向、市占率的考量下,各版本選文也就越走越同了。

教科書愈來愈像怎麼辦?

一、試圖同中求異

  有些版本努力同中求異,如同樣是論語,有些是從孔子的教育方式、弟子的個性抱負選文;有些則從儒家的思想與關懷選文。即便所選文章相同,對於文章思想的解讀、詮釋方式的差異,以及提供給教師引導學生思辨批判的資源等等也都有所差異。另外,白話選文部分,因為課綱並沒有特定的建議作品,所以各出版公司所選錄的作品還是有滿大的差異性。

二、編輯輔助教材

  目前各出版公司都有意識到教科書選文數量過少與內容愈來愈像的問題,有些公司則選擇著力於輔助教材的編輯,提供延伸閱讀類的學習配套供學生研讀。此外,課程綱要亦有規劃選修課程,如「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讀」等,各出版公司也會出版對應的閱讀教材。因此,目前高中學生的閱讀學習量,應不僅止於教科書所見。

三、改變考試模式

  有些出版公司希望教科書與大考脫鉤,不考任何課內資料,最好也不考限制學生思想的選擇題,如此出版公司方可著力於提升閱讀能力的研發,各自編寫屬於自家特色的教科書。

  教科書和教育政策、課程綱要、考試命題、教師授課等環環相扣,單就其中一項就想改變教科書趨同的樣貌,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