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課堂的美學風景:教師身體的覺醒與展現」活動紀實

| 邱鈺婷

【文/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博士後研究人員 邱鈺婷】

【圖/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專案助理 王筑筠】

  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係以「美感教育研究發展基地」為設立願景,從「人」出發,展開人與自己、他人、環境三主軸的環扣關係,從存在美學、公民美學與生態來建構美感教育整體研究與實踐圖像。201488日本研究室舉辦第二次品讀沙龍活動─「課堂的美學風景」,主講人為歐用生教授(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歐教授主要的學術專長為課程理論、課程研究、課程社會學、課程決策與領導、潛在課程、課程改革等,近年來,他對於課程美學的研究與相關議題更是提出許多新穎的觀點。「身體」、「生命」是為本研究室探討「人與自己」的二重要向度,歐教授帶領與會者探討「教學」和「身體」息息相關的美感經驗。

  「如果孔子生活在現代?」為開場時,歐教授與現場教師、參與者互動的提問。孔子玩電腦嗎?歐老師說到,現代人用人「機」關係取代人「際」關係,如果孔子生活在現代,他可能也須面對科技進步的洪流,但在科技進步的巨大影響之下,我們必須學習不受到過度汙染、不被迫過度現代化,也必須堅持不被「去身體化」。從詩性智慧的時代,敬天地、自然、神祕主義開始了人類社會的起源,進而發展到權威的時代,接著,理性主義的時代來臨,開始強調理性、進步、發展、人定勝天等觀念,漸漸地,我們的「身心」不再融合為一,而被二分,也面臨了身心二元分離的思考傾向,身與心變得沒有關聯。長期如此發展的結果,導致了現在的課程偏頗公共、抽象推理、邏輯思考,忽略了個人課程、情意教育、心靈教育等。歐老師引導大家思考:為什麼我們走進教室之後,就像被詛咒、失去了身體?學生固守課桌椅範圍,教師堅守黑板到講台間的距離,無形的界線限縮了師生關係,也僵化了每一個人的身體。

  歐教授鼓勵與會教師者應該靈活自身,在課堂中,運用身體的各種姿態去教學,甚至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去看孩子看到的,才能懂得從孩子的高度所看見的世界。也倡導我們應該運用:視、味、觸、嗅、聽覺等五感的方式來學習與教學,他認為,一位好的老師應該在ArstistResearcherTeacher(A/R/T)三者間遊走,不再獨尊視覺感受,重視「音樂」在教學、研究和創作上的意義,要啟迪其他的「感」「覺」;所謂的「音樂」,意指教學和音樂一樣,要有節奏、有快慢、有互動、有聆聽、有欣賞,其中的形式、音調、節奏、旋律、節拍、多音性、協調性等都是交互作用的過程,是成功的教學所該具備的條件,老師並提及「聆聽」是知覺世界的主要方法。最後,歐教授勉勵教師用身體、用正義、用愛去回應學生,也同時聆聽自己的聲音,落實聽、看、說、教、用的方式於教學過程的每一步驟,也允許「自然」的發生(順其自然)。

  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在「存在美學」此一主軸探討人的「身體」與「生命」觀點,因為身體帶領我們去感受、認知、欣賞、實踐,將生命發光發熱並與週遭世界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開發臺灣學生的美感身體與生命之過程更是不可或缺,因此,教師身體必須覺醒與展現,才能帶給學生一場場課堂的美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