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嘉偉
【文、圖/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專案研究人員(博士後研究人員) 蕭嘉偉】
James Arvanitakis任職於澳洲西雪梨大學人文學院,兼任頂尖學院院長,同時也是西雪梨大學文化和社會研究所成員。詹姆斯教授結合希望、信任、安全與智慧等問題,對全球化、公民權、青年與社會認知等領域進行跨學科研究,詹姆斯教授創新的教學方法,也為其贏得廣泛的認可與無數的獎項。
這場演講的主題原先是批判性思考,但後來更改題目,為整體性的回顧教育、教學及教師角色的省思,教授以一個鮮明的例子來說明教育的同質性:抽水馬達(water pump)。對於工學院如機械性的學生,抽水馬達如何運轉的原理,是非常重要且基本的,一位面試人員在面對同一系的畢業生,都詢問相同的問題:你了解什麼?能做什麼?學生都異口同聲的回答:我了解抽水馬達是如何運轉的,面試人員剛開始還有耐心地聽學生說明,等聽到20位一樣的說法已經快瘋了,而第21位學生,他除了懂抽水馬達的運轉外,還會做美術設計如封面及海報,於是這位學生就錄取了。這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但也說明了教育除了教導重要的概念之外,也需要發展出個人化的能力。
James教授提到,未來的世界是瞬息萬變的,許多巨大的改變,都在我們這一代已經發生了,第一台問世的行動電話重達10公斤,現在的手機最輕可以做到100克,且智慧型手機除了通話功能,其它各式各樣的功能也使得生活更便利。「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古老的諺語仍然有效,傳統的報章雜誌媒體的重要性,有一部分已經被網際網路所取代了,James教授以單字「tablet」為例,詢問聽眾此單字的字義,我想到的是「藥片」,這是第一種意思,另一種意思就是「平板」,或許在網路世代來說,平板更常出現在他們的詞彙中。
James教授接著說明師生關係的改變及社群學習的必要,隨著數位時代的演進,知識更容易取得,而深度、廣度也不斷進步,課程的發展方式,也漸漸從傳統偉大的教學或學習目標,轉變成以平實的表現或能力為主,即「start at the end」。對於每堂課程的時間安排,教授也提到,「小時」是一個測量單位,而非課程的時間單位,研究指出,學生在傳統的課堂中,注意力隨著時間明顯的下降,故教師的課程必需分段進行,教授自己也利用學習社群如facebook、twitter等在上課中討論,也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教授也實際演練了分段教學,演講中他詢問了我們以下問題,是開放性、無標準答案的(ungoogable):誠品書店的書總共有幾本?給聽眾5分鐘時間討論。我們的回答分成幾種:1、實務派:打電話問店員;2、理論派:了解建築物的容積能放幾個書櫃,再以一本書的平均厚度計算書櫃的藏書量;3、浪漫派:誠品和某間圖書館的大小差不多,可以用圖書館的藏書量來估計。無論是那個回答,James教授都會說:很棒的答案!教授在演講中也提過,重點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努力的過程與經驗才能讓你真正的學習。
James教授演講內容相當廣泛且精采,口語及肢體動作都相當清晰,加上投影片明白指出重點所在,在理解內容上並不會因為英文聽力造成隔閡,配合幾個範例及問題的討論,讓在場的聽眾都相當投入與學習了許多,如同James教授或是教科書所說的,教育學生就像塑造黏土一樣,而學生在學習知識時,也應該像玩泥巴一樣,做中學、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