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生活與環境美感教育的理念

| 林怡彤

【文/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林怡彤】

  「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子計畫一以「生活與環境」(空間美學)為主題進行實驗教學方案研發,計畫架構的三大主軸進程是「理念共識」、「思維改變」、「教學探索」。研究團隊透過顧問諮詢以及與實驗學校教師互動,逐步凝聚理念共識,計畫的核心理念認為「美感」、「教育」皆著重於「人」的改變;「美感」與個人生活經驗有關,必須從「人」出發,回到自身的「感覺」,開發感官、獲得感動,進而行動,關鍵在於創造經驗和過程,這是知覺活動的自發狀態。

  逐步凝聚共識的過程中,研究團隊藉由試教以及辦理教師工作坊傳達美感教育的理念。在核心理念的基礎之上,計畫主持人與顧問實際進行課程試教,帶給學校教師與學生一次特別的教學/學習體驗,從教學者的觀察反饋以及學習者的課後心得來看,可以發現不同於制式化課程的模式更能激起主動學習的興趣與樂趣,教師與學生也有更多的互動;而教師工作坊則增加了與教師的相向溝通機會。這些歷程的累積與經驗反芻,都是研究團隊思考如何改變教學者思維的重要資源,並由此進一步規劃實驗教學方針。實驗課程必須考慮各個學校的背景與條件,設計不同的課程教學模式:

一、大型學校採取「由下而上」的策略,以焦點教師社團為起點,進行初步的理念討論與實驗教學,並組成網路社群交流美感教育資訊,進而帶動全校親師生,甚至連結校園所在的社區生活圈或者對於美感教育有興趣的社群。

二、小型學校採取「由上而下」的策略,有效地動員全校親師生。例如:本年度在一所小型的實驗學校即規劃了生活與環境美感實驗課程,經過觀察校園、找出校園中的美與不美、改造想法提案,最後實際行動(Design for Change),由大家共同完成「校園美感地圖」。這樣的課程理念是觀察自身與所處環境的關係,尋找、創造個人經驗,再將個人的身體經驗連結至整體的共同記憶,並且對於空間產生不同以往的想像(打破禁忌、顛覆刻板印象)。

  「美感」既來自於平衡、安定、和諧,也來自於多元差異的善意對話。「美感教育」是從生活中的美感經驗延伸的教學,應該回歸生活,從家庭教育出發,並且不僅限於在校園或課堂上進行。因此,本計畫目的在於突破傳統教案設計的框架,希望透過解放「教師」(教師自己要先開放/找回感覺,才可能影響學生)、「空間」(打破教室、紙張等具固定範疇的界線)、「時間」(不限於上課時間,而是回到生活的時間)、「學習對象」(不限於在校生,含括社區成員以及在家自學的孩子等)的課程規劃理念,營造美好的生活情境,得以安頓身心;若能回歸自然生命的「生態」關係,則美感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