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妙娟
【文/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妙娟】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最新公佈對各國15歲學生的調查報告指出每5名中約1名學生,未能具備進入社會必要的最低基礎技能。由各國的教育改革趨勢中也發現,約16%是以重視教育素質及確保公平性為居多。且多數國家的教育政策,是以支援弱勢學生及建構多様性學校為優先考量。其中有紐西蘭對毛利人及太平洋(Pacifica)島嶼國人的支援、英國的特別補助金(Pupil
Premium)、智利的特惠補助金法等。奧地利及波蘭則是以提升保育及幼兒教育為訴求,同時也尋求幼教質的改善。報告書(OECD
Education Policy Outlook 2015 Making Reforms Happen)提出的改革措施中,約有29%是以強化學生面對將來的因應能力為目標。由此可了解現今多數國家是著力於職業教育及訓練(VET)課程的充實及就業訓練,同時更加重視實習制度的擴大。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葡萄牙導入綜合性的VET戰略、丹麥及瑞典則是改革現存的VET課程。多數國家的教育政策是朝向,提供學生有更多選擇就業或就學的機會。而為促使教育制度整體的透明性及公正性,在歐洲證照制度已超越單一國家的範圍,透過均質的認證制度使其可普遍在歐盟獲得認同。
這份白皮書也提到各國皆以先進的思維整合學習環境及確保提昇優質教職員為目的,尋求積極改善學校教育之同時也將改革措施的24%提供為優先解決教員相關問題之政策。其中澳洲創設AITSL(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澳大利亞學院的教學與學校領導)、荷蘭是整合「教員培訓計畫」、法國及美國則著重於新任教員訓練的改善、芬蘭創設訓練學校職員的職業開發體系以協助學生具職業性向選擇的能力。部份北歐的國家與日本則是傾向以改革教育課程為目標,以設定改革的方針及教育指標作為查核及評鑑學校的依據。
相關政策有14%的國家在討論學校教育制度改革,例如智利與墨西哥以強化評鑑教育育機關為重心。義大利分列各項工程落實學校內部評鑑及外部評鑑,並積極導入政策配合以活化及整合既有的教育資源。丹麥的小學改革及加拿大是以提昇國家水準做為教育戰略措施。在白皮書中也有9%國家,提出有關教育行政複雜工程的教育行政改革,各國的教育現況多數傾向是以透過尋求教育制度來訴求塑造未來的教育願景。配合新機關的創設及地方自治體的整編,多數國家仍致力導向以提昇教育品質作為國家之使命及責任。獎助學金改革在報告書中也佔改革措施的12%,美國的「邁向頂點的競爭(Race
tothe Top)」及德國的「對未來的投資」、墨西哥的「有尊嚴的學校」計畫及比利時的「學校獎助學金改革」等皆廣泛的被推動。
2015年OECD教育白皮書指出政策實施的成功是取決於教育改革效果發揮與否,也就是說政策確切的落實是必須仰賴評鑑查核的支援,教育制度在新水準下進行評鑑必須透過充分的解釋能力來建構完善的配套措施。為落實政策及學習環境的革新,是必須具體反應在教學或學習的特定問題上。而學校為求能改善教育素質,其在政策面上更需考量朝班級實踐的方向進行改革。同時也藉由外部壓力及支援的均衡,積極尋求長期目標的達成。大部份的OECD國家教師會與企業組織在政策面上的關係極為密切,這也是可增加教師會與政府有更多良性的對話機會,同時也可促使企業部門願意主動強化參與教育制度的合作。
資料來源取自:OECD
Education Policy Outlook 2015 Making Reforms Hap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