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SS 趨勢分析的省思

| 任宗浩、陳冠銘

【文/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主任 任宗浩、助理研究員 陳冠銘】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簡稱TIMSS)主要針對各參加國四年級、八年級兩個年段學生的數學和科學學習成就進行調查、跨國分析與比較。TIMSS調查每四年一次,參加國可自由選擇所欲參加的年段進行調查。臺灣於第三屆TIMSS後續調查(稱為TIMSS REPEAT,或簡稱TIMSS-R)時,首次參加八年級學生的調查外,接下來四屆(TIMSS 2003TIMSS 2007TIMSS 2011TIMSS 2015)均同時調查四年級和八年級兩個年段。

一、亞洲五國(或地區)成就表現趨勢

  以最近三屆調查成就表現排名來看,臺灣與亞洲鄰近四個參加國家(或地區),包括日本、新加坡、韓國和香港,幾乎囊括全球前五名。值得注意的是四年級學生的成就表現趨勢上(圖1),日本與新加坡的數學成就表現呈顯著上升,日本的科學成就表現亦顯著上升;而八年級學生的成就表現趨勢上(圖2),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在數學和科學均呈現顯著上升。臺灣在此三屆、兩個年段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成就則呈穩定發展。

二、亞洲五國(或地區)學生能力差異程度的趨勢變化

  經由整體學生成就表現分布的變異量,可供了解學生能力分布的差異程度。TIMSS 2015臺灣四年級學生數學(5442)和科學(5053)成就表現的差異程度(圖3),與日本、韓國、香港相似;但在八年級學生數學成就表現上(圖4),能力差異程度自2007年(11135)至2015年(11183)均普遍高於全球多數國家。此外,新加坡、韓國和香港八年級學生的數學能力差異不斷縮小,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八年級學生的科學能力差異也有下降的趨勢。

  如何減少學生能力的差異程度,讓落後的學生持續進步甚而趕上成就好的學生,是教育的理想目標。日本、新加坡、韓國和香港對於減少學生學習落差的相關政策,應可作為臺灣教育政策參考的重要依據。

三、亞洲五國(或地區)校內相關係數的趨勢

  校內相關係數可供判斷校內學生能力的均質程度。當數值高時,代表該校學生能力彼此很均質,因此利用該校學生的平均表現便可推測校內學生的個別表現。反之,當校內相關係數小時,顯示校內學生能力差異大,便無法根據該校學生的平均表現預測個別學生表現。TIMSS 2015的調查結果顯示,臺灣四年級學生數學和科學成就的校內相關係數分別為0.120.11,比全球多數國家小;八年級數學和科學成就的校內相關係數則分別為0.320.29,在全球參加國屬中等。

  就校內均質程度的變化趨勢來看,臺灣、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在四年級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成就表現上,校內相關係數大致穩定(圖5)。但八年級的校內相關係數則顯示臺灣有逐年增加趨勢,新加坡和韓國維持穩定,日本和香港則逐年降低(圖6)。是何種原因導致這樣的變化,值得深入研究。

四、結語

  國際評比除了關注整體學生的平均表現外,還有許多值得檢視的指標,例如跨屆成就表現、能力分布差異以及校內相關等趨勢。藉由跨屆趨勢的分析探討,日本和新加坡學生的成就表現不僅優異並持續攀升,且能力分布的差異程度逐漸縮減。但兩個國家的課程制度卻有不同:新加坡採能力分流分校的規劃,校內學生能力均質性高;日本則採常態入學,故不同學校間學生能力的分布極為相似、校內學生能力則差異較大。臺灣正面臨推動新課綱的挑戰,經由國際評比結果,借鏡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可讓臺灣於推動新課綱時,收事半功倍之效。

 

註:
本文數據主要摘錄於
任宗浩、陳冠銘(民106)。第三章: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載於張俊彥(主編), TIMSS 2015國家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