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秋玲
一、前言
當前世界各國教育政策的趨勢之一,即是推動所謂的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而其實施策略可涵蓋下列諸多層面,其中包括教師專業性、科技融入社交學習、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特教經費分配、以及法令規範權益…等。事實上,上述這些做法,主要落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94年在西班牙發表「薩拉曼卡宣言與特殊需求教育行動綱領」(The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有關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尊重、平等、去歧視化等。針對此宣言,當時92國的代表,一同簽屬並同意條文中所揭櫫的融合教育。隨後,世界各國也紛紛提出不同的特殊教育政策,為身心障礙學童提供一個「融合」的學習環境,以符合融合教育的需求。例如,加拿大卑詩省教育廳提出,2017年公立學校班級裡有特殊需求學生的比率大幅上升,且統計報告指出,2016/2017學年卑詩省總共有高達17,309個班級有4位以上特殊需求的學生。同時,又有多達4,186個班級裡的特殊需求學生是佔了7名以上
(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17)。對於特殊需求學童的急速增加,加拿大卑詩省政府為了因應這項需求,也宣布增聘至少2,600名教師,來紓解增加的人力需求(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2017)。人力需求不盡然都出現在各國之政策上,也可能在人力需求後,又衍生其他問題(例如教師專業性不足)。因此,有些國家為了因應融合教育之潮流,會考量人力需求方面的問題,也有些國家在不同的層面上的需求考量,提出融合教育上不同的策略。筆者即針對各國對於推動融合教育的政策需求與策略,分別詳述之。
二、發展教師專業性
融合教育政策實施的成功與否,教師專業性是主要的關鍵之一。換言之,教師專業性不足,往往會導致各界對於融合教育提出各種質疑。事實上,當前各國也面臨融合教育教師專業性的議題,也體認到融合教育專業師資的養成與運用,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擬定全方位的師資專業訓練與機制,據此因應將來的融合教育的人力品質需求。那麼,普通班教師沒有特殊教育相關的訓練,卻要面對特殊教育學童的日常或教學,對於普通班教師來說,豈不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法國教育部協調員Claude Bisson-Vaivre指出:「一班只要有三、四位特殊生,教師的工作將變得非常困難,即便教師懷抱教學熱忱,沒有受過訓練的教師仍難以面對異質性如此高的群體。」(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此一問題,可說明在融合教育的教學場域中,處理學生個別差異(例如,不同身心障礙類別),無形中將增加教師教學上的負擔。此一實況,也凸顯了法國對於特殊教育專業師資之需求。此外,在南美洲阿根廷與法國也有相同的教師專業問題。雖然阿根廷國會於2015年通過自閉症融合法,規定阿根廷學校應施行融合教育,這無疑是對自閉症(autism)孩童開啟了學習大門。但是自閉症患者家庭仍需處處碰壁才能找到孩童可以就讀的學校,因為教育系統仍無法接受全數自閉症孩童入學。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教師們沒有受過特殊教育專業訓練,難以處理特殊教育相關問題,當然就不敢貿然接收自閉症學生入學(駐巴拉圭共和國大使館教育參事處,2016)。由此觀之,教師是站在第一線教育現場面對有特殊需求之學童,其專業訓練一定是施行融合教育中最大的需求。因此,即便有了足夠的教師人力,尚需專業訓練的支持來成就之。
三、科技融入社交學習
社會互動取向(social
interaction approach)是構成融合教育的主要論述之一。除了前述的教師專業性的條件之外(以教師的養成與訓練為主體),學生的社交與表達技能(以學生之間的社會互動為重點)的培養,可利用教材教具的研發與運用,增加孩童學習動機。由於科技日新月異,在一般教育的教學或特殊教育的輔具上,教師大量使用科技輔具結合的教材,如常見的電子白板、溝通板、互動式電腦等相關產品,而虛擬實境技術(VR)更是目前最新的科技。因此,香港城市大學及其他大學專家,為了能讓自閉症學童,增進社交適應以及情感表達訓練,將虛擬實境技術(VR)應用在教學上(駐香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7)。該計畫團隊的成員包括醫學、教育及心理學等專家,從不同面向的專業,盡可能將自閉症孩童之社交障礙需求設計完善,設計中有包括上學、學校課室、圖書館和小食部買東西等學習情境,再通過多投影VR技術,營造逼真環境,讓學童可以在專家指導下,從不同情境的「突發」情況中,學會社交溝通和互動技巧。經評估後,發現曾接受訓練的學生,在社交互動和情感表達等方面有顯著進步(駐香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7)。
另外,虛擬實境技術(VR)的使用,結合科技與教學,不只使用在自閉症孩童的社交與表達訓練,更可以運用在其他障礙學童或一般學童身上。據美國密蘇里大學特殊教育系助理教授Chad
A. Rose所提出的觀點,要避免身心障礙者被霸凌,最重要課題的是教好學生自我表達及社交互動的能力(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Chad
A. Rose更重申,表達及社交能力,不只有特殊需求學生需要,一般學生也非常需要(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
。人們普遍認為社交或表達是生活中就可以隨時學習到,不需要特別教育,而忽略了人際的交往,是必須長期累積經驗,也不一定能達到一體適用的準則。對於虛擬實境技術(VR)應用在社交或表達的學習上,不失為教材教具使用上的一個選項。
四、「通用設計」之運用
呈上述,虛擬實境技術(VR)若能妥善運用,當可應用在教學上。不過,目前也存在學習的另一個選項,亦即,「通用設計」。通用設計一詞始於建築,意指產品和環境設計,應在不需要改造或特殊考量的狀況下,盡可能供應所有的人使用。然而,此概念被美國教育界提出,建議教師及大學校院使用通用設計,提升教育學習(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6)。
美國鹽湖城社區學院設立通行(universal
access)委員會,呼籲把「通用設計」原則延用於課程及校園。所以,Landmark學院為該校罹患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學生創建網上wiki代替期末論文,讓他們發揮創造力;另外一個例子,也是患有ADHD的女士,她在校的成績不是A,就是沒有完成。她利用智慧筆(裡面有嵌入式錄音,將文字記載到數位化紙張,讓她能從提示區中,找回跟不上的地方。)
寫報告。她也可以用語音系統記錄口述,再整理成文,最終順利獲得學位。還有一位法學院教授,他設計了一份3小時學生能完成的測驗,把時間拉長為5小時,以減輕學生的焦慮,讓他們在考試中間休息、吃東西。此外,Indianapolis大學成立「建造」(Build,
Baccalaureate for University of Indianapolis Learning Disabled)
計畫,為殘障學生提供額外幫助。Scott McGuire被診斷出閱讀困難和過動症,他參加「Build」計畫,獲得考試和寫作輔導(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6)。「通用設計」在實際的教學現場,提供個別化的學習方案,讓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能夠在融合的環境下,滿足其個別學習需求之策略。
當然,並非所有的人都贊成「通用設計」的概念,有些人認為,通用的設計與教室集體測驗的原則牴觸。當Dominican大學的David
Perry提出在家測試,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得到安靜的空間和額外的時間。其他教授們對此觀點反應不一,工程教授擔心集體作弊,外語教授認為無法評估語言能力。也有殘障團體表示懷疑,覺得立論正確,但不能解決所有的需求。一些學生則表示,校方應投資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注重個人的權利和需求(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6)。
五、特教經費的妥善分配
從經費的角度來看,特教經費的妥善分配,關係到資源運用的多寡,也會間接影響政策推行順利與否。以美國為例,在某些學區中,居民大多為少數族裔之社群,反而特教學生人數特別高,特殊教育經費預算也高,甚至高達15%,全美各學區的平均特教經費也不過大約是2-3%,這中間比例差異過大。因此,美國各州教育局開始審視特教經費問題,恐有分配比例失衡或濫用之虞。(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6a)。特殊需求人數過高,可能有其他因素造成,若單以經費來看,特教經費分配不當,易造成資源不均情形。美國聯邦教育部目前正在提案,希望修法,將特殊教育資源(包括經費)在不受種族、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下,更公平的分配給最需要的學生(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6a)。
而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從2015年11月起透過獎券基金,推行兩個先導計畫,一為加強對殘疾人士的社區支援,如為服務自閉症人士的前線工作人員提供專業培訓;另一為推行一項全面性之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畫。以學前康復計畫來看,為普通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特殊需求兒童,提供到校的康復服務(駐香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6)。這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童,在6歲前的黃金時期,能透過早期療育之訓練及輔導,提升學習或身體機能之發展。
因此,經費的運用,是一個重要課題,要符合公平正義需求,又要能發揮實際的效用,若經費無法妥善安排,恐會流於濫用。法令的保障或控管,會是一個積極作法。
六、法令規範權益
對於有特殊需求的孩童相關權益,需要法令或規範,維護其行使權益。所以,對於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學童日漸增多,美國聯邦教育部針對ADHD障礙類型的學生,特別公告準則,通函各學區,告知學校必須遵守憲法所列的公民權,要識別學生身心失調狀況,給予個別輔導和所需的支援。為了規範學校避免對這類學生歧視的狀況發生,以保障學生應有的公民權益。其實根據美國疾病防治管制局(CDC)的統計,有11%的4-17歲孩童和青少年被診斷出是ADHD的患者,男孩又比女孩多出2倍之多(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6b)。
對於ADHD患者的比率一直往上升,也引起美國社會大眾廣泛的爭論,因為沒有生物檢驗的數據證明,只能憑小孩在一段特定時期中表現出來的行為和狀況,來判斷是否為注意力缺乏或過動症等,界限過於模糊,也有誤判的可能性。然而,美國教育部公民法助理秘書Catherine
Lhamon表示,其實很多教師都不太清楚身心失調的情況,無法提供適當的援助,但這類問題如果不處理好,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社會、情感及教育上的傷害。儘管如此,有了法令的規範,學校還是必須面對日漸增多的ADHD特殊學童,其學校生活的學習及適應,需給予適當的協助。譬如將講課內容錄下來、教科書畫出重點及考試時多給他們時間作答等方便措施(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6b)。
七、結語
綜合上述所言,各國對於融合教育政策,都有不同的需求及因應策略,並沒有一致性的標準,而是因地制宜,視各國境內整體社會與教育發展特性,進而提出不同的藍圖勾勒出政策方向與應對之道。
參考文獻
駐巴拉圭共和國大使館教育參事處(2016)。阿根廷自閉症孩童與融合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06。
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6)。專家看通用設計課程,優劣互見。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11。
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以「融合教育」為理想,改進法國身障生就學問題。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6。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6a)。美國特殊教育資源經費分配失衡。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98。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6b)。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被美國聯邦民權法納入身心障礙項下保護。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08。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身心障礙者被霸凌,受到社會大眾的深切關注。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18。
駐香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6)。港府預留4.7億港元增特殊幼兒支援及康復治療。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96。
駐香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7)。虛擬實境技術再配備情感表達訓練,助港自閉症學童改善社交障礙問題。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9。
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17)。加拿大卑詩省班級特殊需求學生人數比率大幅上升。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