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名娟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研究員 謝名娟】
面對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評量之趨勢,國家教育研究院長期研發之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TASA)評量內涵,也須隨之進行調整。原先之架構為建基在九年一貫之課程目標上,隨者新課綱的上路,將依據核心素養的內涵,重新進行架構的擬定。在新課綱的精神下,講究多元評量,然而TASA施測的樣本為全台灣的中小學學生,在如此大規模的施測情境下,很難將實作觀察的方式進行融入,僅能以學校能夠容許的一堂課的施測時間,來進行單次性的資料蒐集,在未來TASA素養題型的研發,將會朝向以下幾個面向:
一、以生活化、情境化為目標導向
根據十二年課綱的精神,所有的核心素養都必須有情境的包裝,這個情境可以是生活與學術的情境。然而,在未來的TASA命題方面,將著重真實的情境與真實的問題,強調問題解決的能力,學生在學習中所需著墨的重要問題,而非機械性、細節性的記憶性知識。
二、以學科模式為主、折衷模式為輔的模式
在真實的世界中所問的問題,很少會有學科的界線,因此在未來的TASA素養評量的研發上,也以多元表徵的模式進行,並將閱讀理解、系統思考的方式融合在各學科,部分的題目甚至會有跨領域、跨學科的模式出現。
三、兼顧知識、情意與態度的評量
雖然在學科能力測驗主要評量學生在知識面的展現,但PISA的國際調查認為,透過適當的情境設計,可以測得學生的能力與態度,因為學生必須平常能夠將所學內化成習慣,才能在此類題目中有卓越的表現。而在TASA的設計中,除了學科測驗之外,亦輔助了問卷調查,來評估學生在態度與情意上的評量。
四、以數位評量的模式進行
所有科目均以數位施測的方式進行,除了能節省施測的成本、亦為一種快速準確的資料蒐集模式。數位的模式也讓題型變化更多,包括互動式的網頁點選、影音試題等,透過多媒體的方式,更為廣泛的評估學生的素養能力。
五、將課綱的內涵轉化為可觀察與評量的指標
在各領綱的推動上,雖然已有許多課程發展的模組與說明,但是在評量的模式上仍有許多的困難需要突破,有部分的指標較為抽象,需要再具象化,成為可在數位評量中,可操作的模式,而這方面的工作則為TASA長期需要努力的方向。
資料來源
謝名娟、謝進昌(2017)。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SA)轉型內涵-邁向108課程之素養導向大型評量模式。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出版:大型教育調查研究實務:以TASA為例(頁185-206)。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ISBN: 978-986-05-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