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森永
【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李森永】
壹、前言
眾所皆知,有關鼓勵中小學學校家長參與各項教育活動,教育界向來有高度共識,但如何在制度設計上,除了強調積極參與外,還能兼顧家長之間存在不同社經背景的差異是一挑戰,也是教育相關政策推動上不可忽略的課題之一。因為過度偏重中小學學校家長參與教育的表面公平,可能忽略參與者的資源條件等差異,造成教育資源受到扭曲,甚至形成另一種不正義的現象。例如,晚進已經有研究證實,臺灣地區中小學學校參與機會較有利於中產階級,甚影響勞動階級的家長教育參與機會(藍佩嘉,2014)。
再者,縮小家長參與教育機會不平等,也有助於教育政策的推展。從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風暴後,貧富差距擴大,增添一般民眾的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1];影響所及,民意多元分化更加嚴重,公部門政策制定與執行也更加困難。因此,我們在思考如何促進家長參與教育機會的同時,若也能兼顧家長之間存在社經背景的差異與需求,有助於相關教育政策推展更順利。
基此,本文擬針對各國如何縮小家長參與教育機會不平等模式與途徑為主題,進行討論。討論內容則依據各國不同性質作法與政策,區分以下三類,包括:一、運用科技,提供家長更完整的教育相關資訊;二、針對身心障礙及中低中入家庭提供經費支援;三、針對家長的家庭背景差異,制定配套的學校行政措施。
整體而言,前述這三種類型,依其核心精神,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重要的制度意涵,那就是在各國在如何縮小家長參與教育機會不平等模式與途徑過程中,也要搭配以教育專業為基礎,協助中小學家長發展參與教育相關知識的培力(empower)制度。例如以香港教育局的作法,是透過APP傳遞包括親子關係、品格培養、管教子女、家長情緒管理和生涯規劃等,以推廣家長教育,幫助家長掌握培育子女的知識和技巧,鼓勵他們採用正面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及加強子女的抗逆能力,讓孩子健康愉快成長。或是韓國作法,透過晚間家長諮詢制度,分享形成一種共學。
貳、縮小家長參與教育機會不平等的策略
一、運用科技、提供家長更充分的教育相關資訊
在澳洲方面,聯邦教育部長派恩(Christopher Pyne)於2015年8月發布免費下載的手機應用程式,提供忙碌的家長關心孩童學習的便利管道。該免費應用程式稱「學習潛能」(Learning Potential)可透過智慧型手機iPhone及Android平台下載;另在實際應用時,也有個性化的設計,輸入孩子的年齡後可顯示適合該年齡的學習遊戲,此外也有可供各個年齡小孩的父母值得參考的實用文章,鼓勵家長抽空多關心孩子的學習潛能。
以高中生年齡層的父母為例,其可應用該軟體提醒自己適度運用技巧,協助家中的高中生養成完成作業的習慣,在參加家長座談會前也可以迅速理出每位家長與教師溝通時必問的3個問題。又如小學年齡層的父母,在考慮下載五花八門的手機應用軟體前,亦有10項要點,提醒父母特別注意的方向,作為篩選的參考。
前述之應用軟體,是由澳洲聯邦教育暨訓練部發起,諮詢全國課綱主管單位「澳洲統一課程考評與報告管理局」及參酌澳洲教育政策研究非營利機構「兒童與青少年研究聯盟」的意見後規劃設計,號稱可供自「幼童高腳椅(嬰兒椅)到高中」(high chair to high school)各年齡層孩童的父母參與孩子學習發展的最佳工具。據統計該應用程式在上線後兩周內已高達6萬3千次下載量,刷新了iTunes及Google Play教育類免費App下載量的新紀錄(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5)。
這套「學習潛能」(Learning Potential)」手機應用程式,因兼顧不同社經背景的差異性,而獲得澳洲許多教育團體正面的評價。例如,曾協助澳洲殘疾兒童發展的史密斯家庭(The Smith Family)執行長菲爾女士(Wendy Field)指出,家長除了積極參與學校的各式活動、擔綱家長會義工等之外,藉此應用軟體可協助父母輕鬆營造學習的居家環境,有效了解孩子的潛能,無論來自任何社經背景的孩子均可藉由家長的關心發展出學習的成就感(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5)。
在香港方面,其教育局則於2017年2月推出名為「家長智NET」的一站式家長教育資訊網站(www.parent.edu.hk),其目的在於,讓幼稚園及中小學的家長,更方便取得支援學童身心發展的資訊。該網站內容包括親子關係、品格培養、管教子女、家長情緒管理和生涯規劃等,以推廣家長教育,幫助家長掌握培育子女的知識和技巧,鼓勵他們採用正面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及加強子女的抗逆能力,讓孩子健康愉快成長。
前述網站提供多名學者和專家分享有關家長教育的短片和文章,包括如何指導子女做家課、如何管教兒童等。家長亦可透過網頁中的行事曆,了解重要的教育活動時間,例如中一和小一選校及公布統一派位結果的日期、教育講座詳情和報名方法等,講座議題包括學生生涯規劃、理財親子工作坊、提升孩子閱讀能力等。
另外,香港「家長智NET」網頁考慮不同平台,兼顧高度相容性,不但適用於電腦或平板電腦,並特別為手機而設的瀏覽介面,方便家長通過不同的媒體查閱資訊。且該網頁亦提供分享功能,讓家長透過社交網絡平台和即時通訊軟件,將短片和文章分享給其他家長(駐香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2018)。
二、針對身心障礙及中低中入家庭提供經費支援
2016年美國新版的教育法案「每個學生都成功」(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其中有關鼓勵家庭參與家長和社區參與的支持的做法,則是直接規定各學區必須至少保留補助低收入戶學生的Title I經費百分之一,用於家庭參與的相關活動;其中百分之九十的額度必須分配至學校。這項如同之前的教育改革法案「有教無類」(No child left behind),新的「每個學生都成功法案」要求學區至少保留補助低收入戶學生的Title I經費百分之一,用以提升家長對學校社區之參與(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
另外,美國有些州的教育經費直接交到學生家長手中,由學生家長自行來選擇最適合他們子女的教育機構,或為其量身訂製的教育模式,類似這種教育經費的運用方式,稱之為教育儲蓄帳戶計畫(Education Savings Account Programs, ESA),可以有效的節省教育費用,目前已在亞利桑那州及佛羅里達州兩州的家庭陸續開始實施,其他州如密西西比州或奧克拉荷馬州等也正在評估中,預期未來將植入相同的計畫。
ESA是由州為每位學童所設的教育基金中取出,交給已經核准為身心障礙學童的家長來運用。這種專門為一些身心障礙如自閉症、腦性痲痹或其他情緒障礙症侯群的學童而開設的帳戶,稱之為個人學習獎學金帳戶(Personal Learning Scholarship Accounts),佛羅里達州的1千4百名參加者每年會收到大約1萬美元的教育補助金,可用來支付家教費用或私立學校的學費,也可以用在針對個人需要的特別費用上,如騎術療法等。它的特色是帳戶中沒用完的教育金,還可繼續用來繳付將來上大學的費用,以致家長規劃運用時,都會謹慎小心,放在對自己子女學習最有利的用途上,這點也是之所以會幫州政府省下鉅額教育費用的主因。
ESA的計畫,在實施後州議會通過了擴展方案,讓企業或私人贊助抵稅獎學金計畫的參加者條件放寬,原先必須為低收入家庭,放寬為中等收入家庭也可被包括在內,讓更多的家庭受益。然而,預算保留涉及資源分配也容易引發衝突,例如ESA受到來自教師團體反對的聲浪,他們認為這資源會流入私人部門,而且也不利公立學校。詳言之,大部分的ESA資金都是被拿來繳付私立學校學費,而這些私立學校很多都是隸屬於宗教團體,可抵稅的捐款,最後還是流入私人的口袋,對於公立學校並沒任何助益,合法性遭人質疑。學區來自州政府對特殊學童的補助款已逐年下降中,何況大餅就是這麼一塊而已,被私立學校多瓜分一些,公立學校就會少掉很多資源,未來更難有所作為(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5)。
針對特定族群的家長參與教育方式,則更提早到學齡前階段。由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照顧母嬰幼兒家庭訪問計畫(Maternal, Infant and Early Childhood Home Visiting, MIECHV)的法令。這從2009年開始聯邦每年資助全美各地區和部落的MIECHV計畫共4億美元,河濱-聖伯那丁諾縣的印第安家庭健康訪問計畫(Indian Health Home Visiting Program)成立於2012年,已進行了5年之久,每年皆從聯邦處獲得75萬美元的經費,用於「家長就是老師」(Parents as Teachers)的計畫,包括派遣有執照的護士到嬰幼兒的家中拜訪,進行嬰幼兒健康及發展的篩檢,並且分組開會討論,嬰幼兒五歲以前,都在MIECHV計畫的照顧下成長。計畫主任Priscila Jensen指出,從各方面蒐集來的數據皆顯示,MIECHV計畫確實有具體的成效,有助於胎兒、母親及嬰幼兒的健康,並增強入學前的準備,同時減少家庭暴力和忽視孩童的現象,家長們也更為重視自己小孩成長過程和了解重要的發展階段。
2015年MIECHV計畫服務全美1,697部落家庭,總共出訪1萬7,850次,河濱-聖伯那丁諾縣就有115個家庭在該計畫的照顧中,Jensen表示特別是那些偏遠鄉下原住民保留區的家庭,平常所能獲得的資源非常有限,到城鎮一趟的路程又需要1小時之久,此計畫幫他們將需要的資源和服務直接送上門,以免奔波之苦(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
三、針對家長的家庭背景差異,制定配套的學校行政措施
韓國為配合雙薪家庭的生活步調,由低出生率暨高齡社會委員會、教育部與全國市、道教育廳(濟州特別自治道除外)發表了今(2018)年度實施晚間家長諮詢的小學、國、高中共計有6,511所學校,比率占全國的61.1%。這次是教育部首次針對晚間諮詢的現況進行調查,這也是從2017年學年度實施晚間諮詢的學校為6040所,2018年預計再增加471所,藉此能確認為了使雙薪家庭的家長也能共同參與學校教育而努力的學校,有增加的趨勢。
根據韓國統計,目前雙薪家庭的比率約占50%,並推測其中三分之二家庭的家長們下班時間為晚間六點過後,雙薪家庭的父母在到訪子女學校時,通常都是使用年假,但在家長無法使用年假的情況下,大多都是使用電話、Kakao(韓國通訊軟體)等通訊方式與教師進行諮詢。
其運作方式,就一般來說,校方會按照學校行事曆,於學期初或學期中安排親師諮詢,並提前調查學生家長的諮詢需求與可能的時間而進行晚間諮詢、家庭訪問等。全國約61.1%的學校實施晚間諮詢的主要原因,是調整諮詢重心放在偏向顧及學生家長的便利為主的方式,在此可以說是正向的改變。
教育部學生支援局長鄭仁順(音譯)表示,「在未來將發掘家長諮詢的優良案例,並將其普及化,為了子女的教育,家長與學校應該一同思考,努力將各方力量相做結合」(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18)。
另外,在法國方面。法國時任國民教育部部長布朗凱(Jean-Michel Blanquer)宣布從2017年9月起,將推動包括讓中小學學生在校完成作業等4項教育政策,也是落實馬克宏總統競選時承諾。(其他三項為:教育優先區國小一年級班級人數減半(提高師生比)、在達成共識的前提下調整學校作息、重整國中改革以賦予教師更高的主導權等)。
在這4項政策中,讓學生在校完成作業這一措施最受人矚目。根據布朗凱接受媒體的說明,此舉並非取消課後作業,而是讓學生在學校完成,不必帶回家寫。主要目的在於減輕家長的負擔、改善家庭氣氛並降低家庭背景差異對學童課業表現的影響。
法國公立學校學生家長聯合會會長Valerie Marty對此措施表示贊同,她指出法國多半為雙薪家庭,在父母皆須工作的情況下,很難抽空輔導孩子完成作業。此外她也讚許這項政策將有助「消弭存於社會和教育中的不平等現象」(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
參考文獻
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減輕家長負擔,法將推動作業在校完成。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7。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5)。美國某些州已實施教育經費由學生家長來管控的政策。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74。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美國聯邦家庭訪問計畫提供原住民及偏遠地區母嬰及幼兒照護。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36。
駐香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2018)。港教局推出一站式家長資訊網站,助家長掌握培育學童知識和技巧。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5。
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美國新版教育法案「讓每個學生成功法案」重點。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5)。澳洲推免費手機應用程式,家長輕鬆掌握孩童學習大小事。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85。
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18)。為雙薪家庭所實施的晚間諮詢,共計6千511校實施。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7。
藍佩嘉(2014)。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臺灣社會學,27,97-140。
【全文請下載PDF檔】
[1] 「相對剝奪感」,簡單說,就是個人合理的期待與實際得到的價值之間差距的感受。多用於解釋一般人參與社會與政治活動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