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心洧
【文圖/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 張心洧】
科學知識的學習,在於啟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有學習動力,繼而從現象的觀察到探索,並加入實驗操作與多元學習,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及探究實作的能力。為進一步推展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的「探究與實作」教學方法,本院在今(108)年10月25日至26日於臺中教育大學辦理「108年度中小學科學探究與實作教學推廣工作坊」,並邀請國民教育輔導團的3位老師陳淑婷、賴碧純、陳靜宜擔任講師,分別帶來不同的科學探究主題,進行實驗操作及教學示範。
兩天活動課程內容包含「水與石」、「神燈」、「看你怎麼分」、「誰把水吸走了」等4項主題。第1項主題是以臺灣各知名景點的海蝕、河谷等具有差別侵蝕現象的地形風景進行觀察,再提供各組學員在生活中常見的用品作為實驗器材,如泥沙、黏土、水瓶等,以模擬水流侵蝕的現象探討該地形受侵蝕的原因。第2項主題是觀察並仿照神燈精靈若隱若現的樣子,各組須在紙張上繪製設計可呈現該動態的動力模型,再進行設計原理的討論。
另外2項主題,「看你怎麼分」是提供6種不同的顆粒粉末,隨機分配各組進行特徵記錄,並相互以其紀錄內容辨認該粉末為何種物質,進行科學觀察;「誰把水吸走了」則是介紹高分子吸水物質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物品,如尿布、吸水紙、魔晶土等,並解說其物質結構與特性。
經過各項活動主題的教學互動後,講師再進行探究教學理論說明(STEM & IBSE),各組並進行教學分享及問題討論。透過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也讓與會教師發想多元的課程主題及教學創意,在未來科學領域教學課程中,能著重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提升整體科學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