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 簡瑋成 助理研究員
臺灣教育議題中,有不少人關切經濟與文化不利的孩童。這些「不利」,有時來自地區因素,有時來自家庭背景因素,尤其更加不能忽略暑假漫長的學校教育空窗時期。要關心這個問題,不能不瞭解「夏季失落」這個概念。
國小階段學童在學期期間就像將水龍頭打開一般,每人都可以享受充足的學校教育資源,惟暑假期間水龍頭即旋緊關閉,因在暑假階段長時間無法接受學校正規教育,於是學生家庭社經的條件在暑期期間便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造成低社經的弱勢學童學習進展停滯,導致學童暑假過後普遍有學業成就滑落的情況,稱為「夏季失落」(summer loss)現象。臺灣社會隨著經濟起飛,雙薪家庭的增加及少子女化影響,不論是校內外的補習、安親班、育樂營或才藝班已成為主流的暑期學習活動;因此,對於國小學童而言,這些暑假期間的學習活動成為正規學校教育中間重要的銜接點,如果弱勢學童在暑期間不能獲得跟一般學童一樣的學習活動資源,恐怕會影響在開學過後的學習狀況,成為「失落」的一群孩子。正因為如此,加以近年對弱勢教育的重視,偏遠地區學校在政府或民間團體開始獲得大量的資源投入,可以看見越來越多暑期偏鄉服務的各式民間基金會、偏鄉營隊活動志工的投入,又或者政府單位對偏遠地區或學校各種計畫的支援,相信偏遠區域學童可以逐漸擺脫「失落」一族。然而,都會與鄉鎮區域的弱勢學童呢?似乎被我們遺忘了!正如近年興起「不山不市」的學校議題,這些「不在山區也非市區的學校」,非政府定義上的偏鄉,不只具備偏鄉學校的困境,無法取得額外關注及充足政府與民間的補助,不山不市學校正是長期真正被忽略的弱勢學校。這樣的情況,延伸到都會或鄉鎮地區的弱勢學童同樣如此。這些弱勢學童正因為家庭社經條件不好,學校或社區又沒有充足的資源可滿足暑假期間的學習活動需求,造成他們是最可能「失落」的一個族群。
國家教育研究院考量國內近年弱勢教育相關計畫與政策大多偏向偏鄉地區,較少關心都會中弱勢學童情形,為了探究都會區域弱勢學童暑期的學習狀況,因此將研究焦點聚集於六都(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進行國小弱勢生暑期學習活動資本的公平性探討,其討論的暑期學習活動資本,泛指國小學生在暑假期間參與校內外的一切學習活動,包含暑期課程、才藝班、夏令營等非正式課程的學習活動,但不包含家庭旅遊等非學習性活動。最後,研究發現六都的偏遠、鄉鎮與都會三個區域國小的暑期學習活動資源明顯分配不平均;教育資源相對偏重在偏遠學校的投資,因此偏鄉學童所需負擔校內暑期學習活動的費用最低;越靠近偏鄉地區投入資源越多,因而學校辦理校內活動的資源越充足,學生越可以低價或免費形式享受校內活動;相反的,都會地區學校辦理校內活動的資源投入較少,因此學生所要再負擔的費用則較高。而研究也發現弱勢學童在參加校內暑期學習活動比例較一般生高,參加校外則比較低,可知這些弱勢學童在暑期相當依重校內所提供的學習活動。可以說,這些都會或鄉鎮區域學校在暑假期間能提供校內學童免費或低價的學習活動,比起偏鄉相對有限,而弱勢學童又相當依重校內的暑期學習活動資源,對於這些學童而言,如同形成另一種的不平等對待。該研究最後也經由嚴謹的分析得知,比較六都國小弱勢學童在偏遠、鄉鎮與都會三個區域的暑期學習活動資本差異,發現偏遠弱勢生獲取資源最具優勢,鄉鎮及都會弱勢生則相對不易,顯得更加弱勢,無疑雪上加霜,成為最可能「失落」的一群孩子。
針對這樣的研究發現,該研究建議政府或民間團體未來在辦理相關國小弱勢學童暑期學習活動時,應打破偏遠即弱勢之迷思,考量個別學校的弱勢學生達全校三分之一以上或超過 100 人者(比照原住民族教育法第四條之精神),即優先進行暑期活動之補助,提供其弱勢學童免費或低價的優質暑期學習活動。此外,針對未被補助學校的弱勢學童,則可依其個人的學習落差需要,提供他們參與暑期學習活動的經費補貼,提高他們暑期學習活動資本的獲得率。為了拉拔弱勢學童,避免他們失足落入暑期的空白學習迷航風暴當中,開始正視這些都會或鄉鎮中被關愛焦點遺忘的弱勢學童,將政府與民間資源更有效率分配,是國內弱勢教育要再精進之處,需要所有教育園丁們一起共同努力。
資料來源
林信志與簡瑋成(通訊作者)(2019)。臺灣都會地區國小弱勢生暑期學習活動資本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5(3),23-58。(TSSCI)Doi:10.3966/1816650420190915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