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 李森永 助理研究員
社會學者藍佩嘉經過幾年追蹤發現,臺灣地區中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較能配合中產階級家長,固定上下班與休假的職涯狀況,但不利於勞動階級的家長;也因為較無時間自主性,或缺乏文化資本等家長,勞動階級的家長只能以外包方式參與親職教育(藍佩嘉,2014)。
剛實施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來說,若要落實素養導向的教學與學習,也需家長的協助與配合。然而,考量晚近出現的貧富差距、勞動條件惡化等趨勢之下,而讓中小學家長的教育參與的階級差異是否更加明顯?本文先討論不平等背後的經濟趨勢,接著韓國、法國與我國的經驗,來討論面對社會不平等日益擴大的趨勢中,應如何擴大劣勢家長參與教育的機會。
首先,臺灣勞動條件的惡化,帶動出現貧富差距日益加大的趨勢為例。M型化社會出現與擴大,增添一般民眾覺得自己正處於弱勢而心生不滿的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 ;影響所及,直接的是一些抗議富人的遊行示威;例如美國在2011年8月爆發占領華爾街運動,其口號是針對1%富人的「我們是99%」(We The 99%)。
而臺灣的情況如何?根據媒體報導,臺灣M型化社會的演變趨勢越來越明顯,根據財政部統計的歷年綜所稅申報戶資料顯示,臺灣地區2005年最高5%和最低5%所得差距,只有55倍,到了2014年開始出現百倍差距,達到109.69倍,近幾年則維持在100倍以上;而2017年的數據顯示,臺灣地區所得最低5%的平均收入,只有4.2萬元,跟最高5%的平均所得476.3萬元相比,差了113.4倍,更創了歷年的新高。影響更深遠的則是民意的多元對立,導致公部門在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中,理性的專業對話更加困難。
近來勞動條件的惡化,帶動出現貧富差距日益加大的趨勢,已成為全球趨勢,其他國家如何因應?以下先參考國際社會一些國家做法,最後提出建議因應之道。
首先,以韓國為例,2017年他們擴大晚間家長諮詢的學校,比率已超過半數,並占全國的61.1%。該項政策目標主要是希望促成雙薪家庭的家長,也能共同參與學校教育。根據韓國官方統計,該國雙薪家庭的比率約占50%,並推測其中三分之二的家長們下班時間為晚間六點過後,雙薪家庭的父母在到訪子女學校時,通常都是使用年假,但若家長無法使用年假的情況下,則只能透過間接方式,例如使用電話、Kakao(韓國通訊軟體)等通訊方式,來與學校教師進行諮詢。
而法國方面的做法,是從2017年9月起,推動包括讓中小學學生在校完成作業等教育政策,根據該國公部門的說明,該措施並非取消課後作業,而是讓學生可以在學校完成;主要目的在於減輕家長的負擔、改善家庭氣氛,並降低家庭背景差異對學童課業表現的影響。支持該項做法的法國家長代表,即認為法國多半為雙薪家庭,在父母皆須工作的情況下,很難抽空輔導孩子完成作業;而這項政策將有助「消弭存於社會和教育中的不平等現象」。
至於我國的經驗,2019年教育部推動五個國立社教機構共同組成的「親子共遊自由行方案」,只要是親子共遊,12歲以下的兒童可不限次數免費參觀常設展,讓家長藉此機會,透過與孩子共同參與的寓教於樂的活動,除了鼓勵親子同遊,還可增進家庭感情、並吸收新知;另外,該項方案參與的五個國立社教機構推出活動內容,更可以與中小學相關課程,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果。
如上所述,各國國情不一,如何降低社會不平等的風險,並改善劣勢階級之家長參與,各國做法也有所差異,如韓國是以夜間諮詢方式,擴大雙薪家庭的學校參與;而法國則透過讓中小學學生在校完成課後作業,藉以減輕家長的負擔、改善家庭氣氛,並降低家庭背景差異對學童課業表現的影響。而臺灣則以12歲以下兒童免費方式,鼓勵親子共遊教育活動方式來進行,皆具有擴大劣勢階級家長參與中小學教育的機會。
資料來源
改寫自李森永(2019年6月)。帶回社會?教育基本法實施後家長教育參與權研究回顧與展望。「第一屆教育與法律國際學術研討會─慶祝臺灣教育基本法實施二十週年」發表之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至善樓B1國際會議廳。(具審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