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社會學視界》賦予社會關懷

策略溝通辦公室 | 李曉青

  十二年國教課綱在社會領域中,主要強調培養學生探究、參與、實踐、反思及創新的態度與能力,其理念在於涵育新世代的公民素養,以培育公民面對各種挑戰時,具有社會實踐力。如何以人文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為基礎,從日常生活中學習進而循序發展?介紹一本與最近時事密切相關的書籍——《健康的社會學視界》。

  從年初至今,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造成全球大流行,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隔離、以及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所產生對身心健康的焦慮與壓力,突顯了人、社會與環境的脆弱性,這類相關的研究議題如流行病學、公共衛生、醫療社會學等也隨之受到各界的重視。從醫療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除了瞭解疾病本身,其背後所涉及複雜的社會因素,更是值得加以關注。

  《健康的社會學視界》主要是針對當代健康論述中,最不容忽視的議題與爭議提出探討。此書由David Wainwright擔任主編,作者大部分是社會學的教授,是本院在2012年與韋伯文化出版公司合作翻譯發行的書籍。這些作者研究的領域多元,包含風險歷史社會學、慢性疾病及老化的醫療社會學、健康與家庭的社會學等,其研究成果也一一呈現在書中。在緒言中他們特別提到,並沒有支持單一學派的想法或統一的理論立場,但在這些研究分析上有一些共通之處,醫療科學雖然得到了認可,但在健康與疾病中所存在著社會與心理學面向也應得到重視。

  因此,在第一章〈醫療社會學變化莫測的面貌〉,首先引Roy Porter在1997年撰寫的《人類的最大獲益》(The Greatest Benefit to Mankind)中所說的一句話來省思:「醫學是項偉大的成就,然而,醫學實際能為人類做些什麼?以及掌權者將會允許這個學科達成什麼目標?這些問題仍有待解決。」這些問題,作者認為醫療社會學或許能提供醫學論述的分析與解決方向,醫療社會學所倡導健康與疾病的社會模式,也影響相關政策與實作的發展。這章除了介紹醫療社會學的出現,並評論三個健康與疾病的社會模式。

  第二章開始則從健康、疾病、醫療等議題與社會學對話,包括健康恐慌(第二、四章)、健康論述(第五章)、治療文化(第六章)、健康的女性化(第七章)、科學與迷思(第八章),以及國際健康衛生組織的新面向(第九、十章)等,另從生命哲學來思考〈醫學的宗旨〉(第三章)。瞭解以上這些因素所造成健康影響與關係並用案例探討,有助於從不同的角度重新定位健康社會學及未來方向。

  透過本書讀者可參考國外的發展模式,更進一步瞭解醫療社會學領域,提供深入思考醫療的社會學視野。


社會學 醫療 醫療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