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國文教科書的教材設計有別於以往嗎?

教科書研究中心 | 李涵鈺 副研究員

  以往高中國文教科書偏向經典文章的選取,常就選文的意義或價值性來考量是否收錄至教科書中,這一波課綱強調素養導向的學習與教學下,教科書有什麼改變呢?

  教科書編著者如何轉化課綱,是課程從理想落實到實際的關鍵,也是形塑教科書樣貌的重要因素。從建議課程(課綱)到書面課程(教科書),在編撰過程會面臨兩個層次的問題:第一個層次是對課綱內容意義的理解;第二個層次是教材意義的轉化(包含學習與教學)。亦即,除了對課綱文字層面的意義理解外,還須根據課綱據以轉化為實質的學與教內容,後者對習於選文為主的編撰方式較具挑戰。因此本文聚焦在教材設計的轉化,從編排設計、選文、問題意識的引導、整合運用能力等面向進行探討。

  本研究訪談高中國文科教科書出版業者,每家訪談2位,其一為主編或總審訂,其二為具高中國文教師身分的編著者,共訪談10位。

一、課本有別於以往的編排設計嗎?

  依據課綱教材編選原則「每課內容可附題解、作者、注釋、問題討論、賞析、延伸閱讀」,多數版本均以此作為課文編排架構,或在此基礎上再添加學習重點,或增加課首引言、閱讀檢測、知識+,或刪去賞析,增添導言、提問、Box (補充關鍵知識)、寫作練習。此外,在「延伸閱讀」處,不只是提供清單,亦有書籍簡介;或不僅是書目,還有音樂、電影等多元媒材。可看出課本編排結構多參照課綱規定,部分版本有些許彈性設計,尤其在導引課文學習之問題意識、檢視閱讀理解、擴展課文知識題材等設計。

二、選文有更多元嗎?

  在文言文選方面,課綱規定文言文3年課數平均為35%至45%,各版本3年文言文課數比率均接近高標,且5個版本中僅有一篇〈禹鯀治水〉未曾收入,其餘篇章均曾收錄過。文言文選變動不大的原因為文言文比例調降,5個版本的總文言課數約24、25課,編著者均會納入課綱15篇文言推薦選文,剩餘可彈性選擇空間約有9或10課,加上以往的白話古典小說,如紅樓夢等,此次歸為文言文,因此,文言文選改動幅度有限。在白話文選方面,以第一冊為例,徐志摩〈再別康橋〉、琦君〈髻〉、魯迅〈孔乙己〉均有3個以上版本選錄,其餘各版本或有1篇、2篇、6篇未曾收錄的文選。大體上,白話文選方面,編著者均意識到要涵蓋跨領域、扣合時代脈動、納入多元性質的題材,少數版本也逐漸打破白話文選的經典性,非文學地位崇高者才能選錄。

三、有閱讀策略或問題意識引導嗎?

  問題式的引導,可能出現在「課文前」、「課文中」、「課文後」,課綱教材編選原則中提到每課可附「問題討論」,較屬於課文後的引導,此次亦有編著者在「課文前」及「課文中」加入提問設計。「課文前」的提問,能引導學生更有意識的學習該課,可作為引起動機、課前暖身、引導思考等作用。而「課文中」較多是採隨文提問,引導學生自讀、自學、自問,透過問題思考來建構對文章的想法。因此,不論是課前的文本預測、興趣或問題激發,或是課中提問、檢索、判讀,均在促使學生更能掌握文意、深化思考。然而並非每個版本都有設計提問,有的版本是放在教師用書或備課用書中,供教師自行選擇運用,建議若能在課文前或課文中,針對文章重要概念進行提問,或能帶動學生主動去思考文本,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閱讀。

四、有連結生活經驗或情境脈絡嗎?

  除了選文時會考慮社會及生活題材外,編著者提到會在「問題討論」加以著墨。「問題討論」除了從課本出發,著重訊息擷取、文意理解外,此次編撰更會關照到生活或議題融入,設計情境式的思考問題,比如〈髻〉,問題討論的最後一題就會延伸到情感交誼的相關問題。大致上各版本各課會有一題偏向高層次的延伸思考。此外,「賞析」也可發揮連結或延伸生活經驗的探討,惟多數版本較著重從文章結構、寫作手法進行鑑賞,建議可依文章性質,適切連結文本與現代社會生活處境的思考,例如〈孔乙己〉,除了原本的主旨探析、小說技巧的元素外,亦可從「看客文化」延伸至社會中對遊民、弱勢族群的看待。

五、整合運用能力或任務實作嗎?

  高中國語文所欲培養的素養不只是聽、說、讀、寫的語文基礎教育,更朝向有文化脈絡、社會情境的語文活用及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培養具備公民意識的文化素質。各版本也大多朝向語言能力、理解思辨、人文素養等方向編撰,惟課本在提供整合運用語文能力的機會較少著墨,建議可搭配文本,連結當代社會議題及生活情境,提供學生有創作或發表的任務活動。


資料來源

李涵鈺(2019)。十二年國教高中國語文領域教科書編者對領綱的詮釋與轉化。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NAER-107-12-G-2-03-00-1-0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此文為部分研究成果)。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普高國文教科書的教材設計有別於以往嗎?.pdf

普通高中 國文 課綱 教科書編者 教材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