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 劉秀曦 副研究員
多年來,國內以原住民學生和學校為對象的教育補助或協助方案不勝枚舉;但因降低原漢學生學習成就差距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故仍有必要參考主要國家成功經驗和具體做法,協助原住民學生擺脫各種可能影響教育成就的不利因素。
就加拿大情況觀之,加拿大原住民族包括第一國族(或譯為第一民族)(First Nation)、因紐特人(Arctic Inuit),以及梅蒂斯人(Métis)。第一國族是目前加拿大原住民中人數最多者,由於北美原住民族認為Indian是一種具有歧視色彩的稱謂,故二戰以後在官方場合逐漸以第一國族(意即最早在加拿大定居的民族)來代替。
然而加拿大教育統計資料卻顯示,儘管年輕一代原住民的教育程度已經提高,但進步幅度仍比不上其他加拿大人(張越、常永才,2013)。至2012年時,離開保留地的原住民中只有72%的第一國族、77%的梅蒂斯人和42%的因紐特人能獲得高中畢業證書,而加拿大非原住民人口具有同等學歷之比例則為89%(胡科、常永才和王佳馨,2015)。
針對前述情況,加拿大政府之因應對策則是透過全方位教育政策的持續推動,期能藉此有效解決不同族群學生教育成就差距的問題。因此,本文以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為資料搜尋範圍,整理並歸納國際教育訊息中的相關內容,並分別從幼兒教育、課程教學、師資培育、教育財政,以及高教人才培育等五個面向進行說明。
一、幼兒教育:政府與原住民族共同發展學齡前教育與幼兒托育架構
諾貝爾獎得主Heckman強調政府應將有限的教育資源優先投資於弱勢家庭子女的早期(學前)教育,並配合直至成人階段為止的持續性教育投資,如此即能有效降低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整體犯罪率,同時增加薪資所得進而擴充稅賦收入。由於此種弱勢者教育投資具有相對較高的投資報酬率,因此對政府而言是一項有利的投資(Heckman, 2018)。
基於此種理念,加拿大政府與原住民族共同發展新的原住民學齡前教育與幼兒托育架構(Indigenous Early Learning and Child Care Framework,簡稱原住民ELCC架構),藉此提高學齡前教育和托育的可負擔性、品質、彈性與包容性。前述架構旨在為政策制定者、社區居民與教育服務提供者提供行動指南,藉此實現共同願景(Employ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nada, 2018)。
對原住民家庭與兒童來說,前述架構包含支持由部落主導的早期學習與幼兒托育,為文化認同奠定基礎。且基於對文化個殊性的尊重,分別為第一國族、因紐特和梅蒂斯兒童提出適合其民族發展需求的架構,同時設定實施原則和預期目標。為了提供架構所需的經費支持,加拿大政府自2018-2019年起在10年內投資70億加幣(約1,586億新臺幣),俾能在全國創造更多高品質且價格合理的托兒服務,其中部分投資即是用於協助所有原住民兒童接受合適文化的早期學習與幼兒托育計畫(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7a)。
二、課程教學:將民族教育納入課綱成為中小學必修課程
在課程設計方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在其「支持原住民學生成功經驗的實踐」(Promising Practices in Supporting Success for Indigenous Students)報告書中,肯定了加拿大亞伯達省、曼尼托巴省、新布朗什維克省、諾瓦斯科西亞省,以及西北領地和育空等行政區之原住民教育政策。指出其值得學習之處,在於學校能將當地原住民的價值觀、歷史和文化傳統,納入學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僅針對原住民學生加開民族教育課程。這些學校對多元文化的尊重不但讓原住民學生受益,也讓所有學生都能從安全和包容的學校環境中獲得高品質教育(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7b)。此外,卑詩省原住民教育政策也推出許多重大改革,包括將原住民教育納入課綱,成為省內中小學必修課程(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17)。
三、師資培育:將部分課程移至部落或原住民學校進行
為了幫助學校教師能將原住民知識與文化融入教學中,加拿大許多大學校院都已積極開設相關課程。以西門菲沙大學為例,教育學院特別開設了為期2年的「原住民教育:為了和解的教育」(Indigenous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Reconciliation)原住民教育碩士專班(The Graduate Diploma in Advanced Profess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 GDE)。此一教育文憑課程的特色在於結合原住民與西方的知識觀點,部分課程將在原住民部落中進行授課。參與課程的教師透過與這些民族成員的交流,更深刻理解和學習有關原住民土地和文化的歷史蘊義,並參與傳統活動及社區活動。原住民部落發展執行長表示,此項教育計畫結合了原住民、北溫哥華學區以及西門菲沙大學的資源,讓文化完整性、行動性和原住民文化保存成為推動本專案的三大主軸(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17)。
李真文(2020)參考加拿大經驗也發現,原住民教師的培訓不僅是在學期間內修習相關的民族教育課程就已足夠,還必須到部落或原住民學校中實習,如此才能有助於這些未來教師對於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畢竟民族教育知識不能只是理論的攝取,更應該是與部落和社區的一種生命的密切連結。
四、教育財政:以常態經費分配取代專案計畫申請
2019年1月21日,原住民服務部(Indigenous Services Canada, ISC)部長與第一國族大會(Assembly of First Nations, AFN)國家酋長共同宣布聯邦政府的原住民教育新政策與經費補助方式,期能更有效地滿足原住民保留區學生的學習需求。同年4月1日,原住民服務部開始啟動新的教育經費計算基準,以此取代原來的專案申請計畫模式,藉此大幅降低原住民學校、社區及組織額外申請經費的行政負擔(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0)。
根據聯邦政府公告訊息,此一新撥款方式目標如下:1.取代過時的專案計畫申請制度,讓原住民族教育核心經費更穩定;2.保證原住民的基礎教育經費與全國各省教育經費具有可比性,並評估個別原住民社區的需求,如偏僻程度、學校規模、語言以及社會經濟等因素,簽署附加的經費協議;3.為資助語言與文化課程,每所原住民族學校將獲得每位學生$1,500加幣經費;4.提供新資源來資助原住民的幼稚園課程;5.確保特殊教育經費來源的穩定性,減少複雜的申請條件(Government of Canada, 2019)。
除了固定經費之外,原住民服務部也與部落人士合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教育目標及優先需求,研擬區域性教育協議。每一項教育協議均透過雙邊圓桌會議深入討論,確保協議内涵須符合以下條件:1.全方位涵蓋小學、國中、高中以及特殊教育;2.明確規範原住民在提供教育服務的時候應有的義務與責任;及3.雙方應負的績效責任(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0)。
五、高教人才培育:透過養成計畫提高原住民在STEM領域的參與程度
林文蘭(2018)就國內政府針對原住民族所採取教育獎勵和補助策略進行反思後,指出原住民族學生在各項政策誘因的引導下,多數投身於護理學校、體育學校、音樂學校等特定的教育選擇路徑。可能促使原住民族經由此種升學結構的設計和篩選,走向特定的教育路徑和職業分流軌道。
加拿大智庫之一的加拿大諮議局(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與未來技能中心(Future Skills Centre)進行合作研究也發現,許多加拿大北部及偏遠地區的中學未能協助原住民學生對接受高等教育做好充分準備,造成原住民學生無法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方面繼續做深入的專研。目前在加拿大的人口比例中,原住民占成年人口的4%以上,但在STEM相關職業中就業的比率不到2%。若要解決此等問題則需要在教育體系各層面進行改革(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1)。
加拿大目前有超過八成的大學校院正在努力解決阻礙原住民學生得以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各種因素,期能藉由經濟援助、強化社會和文化活動,以及指定學習場所等措施來提升原住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也藉此增加大學STEM課程中的原住民學生人數。
例如,曼尼托巴大學的工程師養成計畫(The Engineering Access Program)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幫助了134名原住民學生完成工程系學業。皇后大學的原住民工程學方案(The Aboriginal Access to Engineering Initiative)使原住民學生從工程系畢業的數量從2011年的4名增加到2020年的50多名。在此同時,STEM養成計畫也促使了高等教育機構發生變革,讓大學校院對原住民學生更具包容性。養成計畫不僅協助原住民學生完成大學學業,亦改變了大學校院在招收學生和課堂教學的方式,並發展不同課程(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1)。
加拿大未來技能中心執行主任也表示:「養成計畫正在幫助原住民學生攻讀STEM科目,它亦改善所有學生的大學學習體驗。但是,如果我們想要讓更多的原住民學生獲取長期成功,就必須不斷持續下去,進行更廣泛的教育改革。」(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1)。
相對於大學校院的積極態度,中小學的步伐則顯得慢許多,加拿大諮議局高級研究員即指出,由於中小學校缺乏更廣泛的教育制度改革,讓原住民學生在學習上仍然受到許多限制,這是未來有待努力之處(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1)。
無論國內外,原住民教育政策向來都是政府施政焦點之一,透過對他國改革方向的梳理,正可作為精進我國相關政策之參考。因此,本文以加拿大原住民族教育政策之推動現況為主題,整理本院國際教育訊息相關報導,並佐以國內外文獻資料相互印證後,最後歸納加拿大政府原住民教育政策五個值得我國參考之處:一、在幼兒教育方面,加拿大政府與原住民族共同發展學齡前教育與幼兒托育架構;二、在課程教學方面,將民族教育納入課綱成為中小學必修課程;三、在師資培育方面,原住民教師培訓必須深入部落或原住民學校中實習;四、在教育財政方面,以常態經費分配取代專案計畫申請;五、在高教人才培育方面,透過養成計畫來提高原住民在STEM領域的參與程度。
參考資料
李真文(2020)。談原民公費師資生的部落實習之「綜」與「重」。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2),23-30。
林文蘭(2018)。以「部落」之名:籌設原住民族部落學校的脈絡和論辯。文化研究,26,97-170。
胡科、常永才和王佳馨(2015)。城市化情景下加拿大原住民兒童學業成就提升政策的文化分析。外國教育研究,8,23-35。
張越、常永才(2013)。縮小差距:新近加拿大聯邦政府原住民教育政策的主題。全球教育展望,3,120-128。
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7a)。加拿大政府將發展原住民兒童早期學習與幼兒托育框架。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7b)。經合發展組織公布對加拿大原住民教育的評估成果。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0)。加拿大原住民教育嶄新經費模式已上路一年。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1)。加拿大需要擴展與扶植多方位原住民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17)。西門菲沙大學教育學院開設原住民教育碩士專班課程。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Employ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nada (2018). Indigenous early learning and child care Framework.
Government of Canada (2019). New policy and funding approach for First Nations kindergarten to grade 12 education.
Heckman, J. J. (2018). The Heckman Eq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