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回到未來教育!

課程中心國際課綱研究室111年3月份讀書會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劉韋君

  本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國際課綱研究室3月份讀書會於3月24日下午2點在三峽總院區群賢齋201室舉辦,本次讀書會為實體會議結合線上方式辦理,共計46人參與,主題延續2月份未來教學之主軸,聚焦於後疫情時代的教育生態,面對現今充滿不確定性的地球村,我們應如何應對準備?主讀人帶領大家穿越時空,來一場2040年學校教育的探索旅程,透過瞭解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分析未來學校教育之四種圖像,包含「學校教育擴展」、「教育外包」、「學校做為學習中心」與「無邊界學習」,讓我們在面對後疫情時代與種種不確定的挑戰下,可以從容應對,並帶來新契機。

  文中探討之OECD學校情境可以讓我們鑑古推今,從過去模式察覺未來的挑戰與機會,跳出框架性思考,改革現有學校教育;文中探討具備未來思考習慣的國家—芬蘭,透過組成各領域之專家小組及情境設想,瞭解其中的挑戰與機會;新加坡則是自80年代起便培養具備遠見能力之人才,在面對科技的進步、不平等的威脅與青少年志向的改變等衝擊時,其教育相關部門推出的目標包含:Joy of learning(學習的樂趣)、One Secondary Education, Many Subject Bands(一個中等教育,很多學科夥伴)、Education as an Uplifting Force(教育是上升的力量)、Learning Languages for Life(終身學習母語)、Refreshing Our Curriculum(更新我們的課程)、Skills Future for Educators(協助教育者培育未來學習者),這六項未來教育的改革方向,對於同樣身處亞洲的我們值得借鑑。

  在國際課綱研究室副召集人暨讀書會主持人林明佳副研究員的引領之下,主讀人黃彥融助理研究員及討論人林靜儀助理研究員透過導讀,帶領大家深入探究這篇文章,讓我們可以跳脫框架,並且重新思考,在不同領域、不同觀點之下可能面臨的壓力與矛盾,歷經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對於未來預期外的衝擊,學校、教師及教育部門所扮演的傳統角色將發生變化,我們都能夠掌握和應對,並且打開視野,看見新的機會。討論過程中,林助理研究員針對未來科技新圖像,提出對教育科技的新計畫,如能利用人工智能去辨識學生上課的樣態,應能提昇輔助教學之成效。

  林院長於百忙中撥冗參與此次線上讀書會,他對於頻繁出現於文章裡的單字—scenario(劇本),提供絕佳的詮釋,並強調OECD的未來教育圖像描繪,我們必需考量臺灣在地社會文化之現況,才能勾勒出臺灣的產業圖像樣態,並在兼顧文化多樣性的情況下進行多元人才的培育,以回應下一輪新課綱之研擬,院長的一席話猶如醍醐灌頂,在面對全球嚴峻疫情的挑戰與思考未來新課綱的方向上,給予另一種啟發,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共同規劃教育願景,成就教育理想!


未來教育 國際課綱 教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