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林宥彤
本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系統影響力辦公室於111年5月27日辦理從社會設計到學校設計專題沙龍,主題為「為教育的可持續性而設計—教育與生命設計」,邀請曠野藝類大學林美玲創辦人主講,新北市桃子腳國民中小學李惠銘退休校長與本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洪詠善研究員擔任與談人,並開放Google Meet觀眾提問,包括本院林崇熙院長與基地學校夥伴均踴躍提問與回饋,參與人次共計93人次,反應熱烈。
本次講座由本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李文富主任擔任主持人,李主任首先指出社會設計是一種系統思維、行動策略與實踐美學,除介紹社會設計的概念,並談到教育設計及學校設計之必要性,學校教育是理想社會的原型,教育設計本身就是理想社會的設計,當社會不夠理想,設計就是必須的了。
接著由林美玲創辦人,針對教育與生命設計主題,分享其實踐經驗。林創辦人表示,教育與生命設計是緊緊相連的,故就哲學意義上,我們可以設計我們的人生。隨後她從教育美學切入,引述Bauhaus學校「少即是多」的概念,有鑑於現行教育注重細節,更彰顯教育美學的重要;她進一步談到20世紀教育設計與社會的參化:設計創新思潮轉向地球的永續發展,共尋人類美好的共同生存之道。事實上,設計是一種觀看社會的方式,亦關於教育(或引導)人們如何想像,進而改造,最後落實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教育與社會設計,基於愛的設計轉化,最終目的在於讓教育融入生命,為永續投入設計,將素養轉入社會。林創辦人引述金子美鈴的《草地》一詩,以及聖修伯里《小王子》一書中的部分內容,揭示主體之獨特性與思考。接著透過觀賞導演Abbas Kiarostami的紀錄片,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生命的過程,是狀態的改變,在重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意義,於是永恆的問題便得以重現。
但如何透過設計化思考進行發問,以喚醒、觸動及創造意義呢?事實上,設計化思考本質上是整合性的,只要問對問題,往往就能決定新的教育目標或成功的服務設計。而教育設計與地球共生的未來,核心在於讓孩子成為這個地球的關係人、貢獻者、創造者、永續設計師,而不僅僅只是知識的理解者;對此,林創辦人也分享許多教育設計的實踐經驗,包括花蓮的遺忘事務所、吉安地方美學踏查等。
透過此次講座,我們可以反思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除藉由設計幫助社會,另一方面,我們更應關注社會及教育議題,監督教育,重視社會責任,進而帶動整個社會進入愈來愈良善的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