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形式的數位學習不平等

《跨界:學術/實務/跨域交流》系列活動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 陳冠銘、許之瑜

  本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延續去年《跨界:學術/實務/跨域交流》系列活動,針對中、長程發展之四大主軸:資料驅動治理、教育領導人才、高等教育發展、教育公平議題,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辦理6場精彩講座。

  本年度第一場講座於2月23日舉行,特別邀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馬國勳助理教授赴本院三峽總院區,以混成會議形式為系列活動揭開序幕。馬教授為臺北大學國際事務處國際教育發展組組長,研究專長為社會階層與不平等、數位落差、教育社會學、全球化/跨國比較、青少年、家庭社會學、量化分析方法等。馬教授結合過去的學術論文發表與專書著作,分享OECD針對15歲學生所進行之國際大型教育評比調查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 PISA) 的跨國資料分析結果,以及這些結果對數位學習不平等議題之意涵。

  馬教授從社會學關注議題的演變作為切入點,指出在這個隨時隨地被數位科技包圍的環境與時代中,對數位落差議題的關注雖曾弱化,然而,隨著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許多教育體系必須以停班停課等隔離方式防止群體感染的發生,導致線上學習模式及數位學習資源需求恐急,數位學習落差等相關議題亦再成為各國關注焦點。

  數位學習不平等可細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級的數位學習不平等為基本數位使用能力之差異;第二級是運用網路技能的差異;第三級則為網路速度及周邊設備的落差。馬教授以PISA調查全球資料庫中學生的個人背景變項出發,檢視學校層級造成的數位學習差異特性,呈現各國近幾年數位落差擴大或減小之趨勢,以臺灣而言,做為一個具備一定經濟能力,電腦網路設備及科技研發能力發達的國家,在疫情危機時確實較有能力快速應變;然而,即便既存這些優勢條件,甚至是推動中小學生生用平板的教育政策,仍無法避免不同程度的第二與第三級數位學習不平等,這也是未來我國相關教育政策所應持續面對的問題。

  隨著後疫情時代的到臨,線上學習的蓬勃發展,不可逆地將教育現場帶向一個嶄新的數位時代,透過本次專題講座,馬教授分享個人多年紮實的研究成果,帶著同仁檢視數位學習的發展歷程、現況與願景,進一步剖析學習困境及不平等,一同思索在不可逆的數位進程中,如何保有教育公平性,產生更妥善周全的教育政策。 

  由於本次講座內容貼近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來,大家所經歷的學習日常,無論現場或線上參與同仁均積極參與討論,獲得熱烈迴響,期許後續的跨界講座能持續為同仁帶來激盪,將不同領域的思維納入教育實務,促進教育發展。


數位學習 數位落差 跨國比較 教育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