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師資生潛能的情境判斷測驗

「假的真不了?動機及造假效果對非認知甄選測驗之影響」專題演講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 | 劉家瑜

  本院於2023年7月13日邀請國立中央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的趙子揚助理教授以「假的真不了?動機及造假效果對非認知甄選測驗之影響」為題,赴三峽總院區進行演講,同時亦邀請本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陳繼成助理研究員為與談人。此次參與者包括本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教科書研究中心及國際評比辦公室等不同單位之研究人員及院內同仁等近二十位。

  首先,趙教授簡單介紹自己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的經歷,以及與本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的合作關係,再進入正題。雖臺灣在師資培育制度上具高完整度,但做為師資培育環節之一的甄選制度,我們目前仍多僅採認學業成績、認知能力測驗與面試及試教表現;他帶領聽眾一同思考:「師資生甄選的測驗是否只能用認知測驗?」、「現行的認知測驗有預測力嗎?」、「情意測驗可不可行,會不會有造假的疑慮?」等議題,同時,也揭露目前的實徵研究結果中非情意面向的表現,對師資生未來成為教師後的表現預測力並不高 (Mankki et al., 2020; Wright, 2015) 。然而,情意面向的表現確實存在偽好現象,亦即可能受到反應偏誤 (response bias) 或社會期許 (social desirability) 等影響 (McFarland & Ryan, 2006) ,讓受試者在甄選情境下受益。

  立基於此,趙教授及其團隊邀集各年段教學表現卓越之專家教師(如:師鐸獎得獎者),共同發展一系列師資生潛能測驗組合(包括教師情境判斷測驗、教師工作價值觀測驗、教師人格測驗),以檢視師資生於教學與人際的取向,同時亦依據專家教師的建議,發展一系列教案,供現場教師自由取用。為檢驗師資生潛能測驗組合之有效性,趙教授說明其團隊共同發展的真實驗設計研究,將受試者分為偽好組、偽差組、甄選組與控制組,結果顯示,該系列測驗確實可做為師資生甄選的重要參考指標,除了補充學科考試之外的依據,亦能讓學生檢視自己是否具有成為優良教師的潛力。


非認知甄選測驗 教師情境判斷測驗 教師工作價值觀測驗 教師人格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