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 | 李映璇 助理研究員
近年來,在教學現場的小學老師們使用繪本進行主題閱讀教學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帶領學生進行主題討論、或訓練學生精進閱讀技巧作法已蔚為風行。而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們無論年級高低,也須具備批判識讀(Critical Literacy)的能力。若能透過閱讀繪本來培養學生們的批判識讀能力,亦不失為一種兼顧閱讀樂趣及能力培養的教學與學習方法。那麼什麼是批判識讀呢?為何它如此重要?什麼類型的繪本適合用來引導學生培養批判識讀能力呢?
所謂的批判識讀其實是一種思維模式(Mindset);它讓讀者在閱讀不同文本的情境中,思考社會、文化、歷史和政治議題的如何呈現,亦讓讀者在該情境中透過語言來質疑和批評現有的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並以此作為抵制不平等和促進社會正義的一種方式。簡言之,批判識讀鼓勵讀者打破常規,重新檢視長久以來被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態度及作為是否合理;同時亦聚焦閱讀文本中所呈現的社會、文化、歷史或政治議題,勉勵讀者從多元觀點角度審視該議題;最後,希冀基於前述的思考歷程能喚起讀者採取行動的意念,以促進社會正義。
如此看來,可以將批判識讀的概念和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與批判性閱讀(Critical Reading)劃上等號嗎?基本上,三者習習相關,但卻是不一樣的概念。批判性思考著重在邏輯性地運用分析、評估、推論、及推理能力來理解文章,而批判性閱讀則是應用批判性思考的技巧來察覺作者的意圖與偏見以檢閱文章的可信度及正確性。雖然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批判識讀時,需要運用批判性思考的技巧,但批判識讀更重視的是將這些技巧運用在識別社會上不公義和不平等的議題,並鼓勵採取行動帶動社會轉型。
擁有批判識讀的能力顯然對於學生們是重要的;它讓學生們在透過閱讀不同文本時,除了觀察文本中所提出的各類社會、文化、歷史或政治議題,亦透過不同的觀點反思、檢視、或比對現實生活是否也有類似的議題存在,進而加以思考與討論,甚至規劃可行的解決方案。那麼對於小學生而言,批判識讀的能力可以從何培養起呢?一個可行的方法即是透過閱讀後現代繪本(Postmodern Picturebook)。
有別於一般繪本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以線性的敘事方式呈現一個故事,後現代繪本強調同時透過文字與圖片,並以非線性的結構敘說一個完整的故事。所謂的非線性敘事結構包含但不限於以下特點:作者和角色的界線變得模糊(例如:作者在故事進行中,直接與故事中的角色對話,讓作者也變成故事的角色之一)、作者和角色在故事進行中突然與讀者對話(例如:當多個角色在故事中對話時,其中一個角色突然對著讀者問:「你覺得呢?」)、故事的時間與空間被擾亂(例如:原本在不同圖框中的角色,在故事進行中從一個圖框爬到另一個圖框;或是同時進行的多個故事線,A故事的角色突然亂入到B故事中)、或是作者揭示整個故事創作的過程(例如:讀者在故事進行中,會發現故事的角色忙著將繪本中作者畫到一半的圖片完成)等。
基於前述「非線性敘事」的特性,學生們在閱讀後現代繪本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與故事內容互動,同時參考繪本中的文字與圖片,機動地調整對故事的理解與詮釋,直到讀完整個故事。而這樣的敘事特性,也剛好適合引導學生們進行批判識讀的思考,例如:是作者或角色擁有了敘事的主導權?哪個角色的聲音或觀點被呈現或被埋沒了?等。
為選擇可培養學生批判識讀的後現代繪本,本研究設定一系列的選書標準,包含繪本內容必須適合小學生閱讀、繪本必須具有良好的圖文品質、以及繪本必須具有非線性敘事的特性等。在所蒐集到的34本後現代繪本中,篩選出7本同時具有良好的圖文品質及培養批判識讀能力的繪本。這7本繪本的資訊、故事內容、及包含的批判識讀元素簡介如下:
1. David Wiesner (Author/Illustrator) (2001). The three pigs. Clarion Books.
中譯本:大衛.威斯納(作者/繪者)(2002)。《豬頭三兄弟》。格林文化。
內容簡介:以傳統的《三隻小豬》故事為基礎,其中穿插了其他的故事及童謠,讓主角三隻小豬在穿越不同的故事後,走出了屬於自己的特殊結局。
批判識讀元素:故事的角色跳脫原來設定的權力結構,讓原本被視為弱勢的角色(小豬們)透過一連串自助人助的方式,讓自己不再屈於下風,而強勢的角色(大野狼)也不再擁有絶對的優勢,反而隨著故事發展,被其他角色牽著走,而故事中的權力結構也隨之改變。
2. Anthony Browne (Author/Illustrator) (1990). Piggybook. Dragonfly Books.
中譯本:安東尼.布朗(作者/繪者)、漢聲雜誌(譯者)(2010)。《朱家故事》。英文漢聲。
內容簡介:朱媽媽承擔了所有的家務,而朱爸爸和孩子們只是開心地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直到有一天朱媽媽離家出走了,朱爸爸和孩子們才開始學習分擔家務。
批判識讀元素:故事點出性別分工的議題,包含家庭內家務分擔,以及整個社會對於男性、女性或父親、母親身分的所該分擔事務的期待。一連串的社會、家庭、乃至個人因素的交互影響,呈現此議題的複雜性。此外,故事的敘事方式配合圖文呈現多元觀點,增加議題的討論性。
3. Richard T. Morris (Author) & Tom Lichtenheld (Illustrator) (2014). This is a Moose. Little, Brown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中譯本:無。
內容簡介:鴨子導演為拍攝一部名為「這是一隻糜鹿」的電影,特地找來一隻糜鹿當主角,並邀請了其他的森林動物當配角。拍攝的過程中,鴨子導演發現,原來主角糜鹿並不想當「一隻糜鹿」,而是想成為一位太空人。
批判識讀元素:故事內容呈現了身分認同的議題及其複雜性。故事中的多個角色面臨身分認同衝突的狀況;亦即,角色對自己的期待及社會對角色的期待不同。在面對這些衝突時,故事角色們如何透過合作、協商等作法來化解衝突,並採取行動達成自己的目標,是值得探究與討論的。
4. Melanie Watt (Author/Illustrator) (2008). Chester. Kids Can Press, Ltd.
中譯本:無。
內容簡介:作者試圖說一個以老鼠為主角的故事,但是調皮搗蛋的貓咪Chester卻想要搶奪主角的角色,拿著一枝紅筆,把作者寫好的文字和畫好的插畫隨意圖塗改。最後作者將錯就錯,為頑皮的貓咪創作了一個故事,也在故事的結尾好好地整整貓咪。
批判識讀元素:故事情境呈現了話語權與敘事主導權的爭奪戰。有別於一般故事中,故事角色的發展順應作者的安排,本故事特地使用趣味的方式呈現故事角色透過一連串的行動來搶回自己的發言權,並挑戰所謂的作者權威與撼動既有的權利關係。同時透過圖文呈現多元觀點,讓讀者體驗權利結構變化的過程。
5. Anthony Browne (Author/Illustrator) (2001). Voices in the park. DK Publishing Inc.
中譯本:無。
內容簡介:霸道的女人、悲傷的男人、寂寞的男孩、和年輕的女孩等四個人進入了同一個公園。透過他們的眼睛,讀者看到了公園的四種不同景象。故事的敘事者在四個人的觀點交互轉移,而圖片中不斷變化的景觀和季節也反映了四個人的不同觀點。
批判識讀元素:故事內容呈現了不同角色基於自身的社經地位、年齡、性別等背景而闡述所見所聞。即便角色們身處同一場景,其所描述的觀感與體驗也大相逕庭,如同現實世界的縮影,增加了故事的可討論性。
6. David Macaulay (Author/Illustrator) (1990). Black and white.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中譯本:大衛.麥考利(作者/繪者)、孫晴峰(譯者)(1996)。《黑與白》。上誼文化。
內容簡介:本書一開始便警告讀者,這本書可能包含一個故事或四個故事,或是更多故事,也可能是一個故事的四個部分。而本書的每頁分成四隔,分別呈現以「看到事物」、「問題父母」、「一個等待的遊戲」、及「混亂的牛乳」為標題的故事,需要讀者從這些故事的圖文線索中,仔細推敲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故事書。
批判識讀元素:故事的內容與呈現方式即打破過往作者與讀者的相對權利關係,亦即作者為給予者而讀者為接受者的關係,反而將故事的結局為何的詮釋交由讀者決定,由讀者主導故事理解的過程。此外,故事內容亦刻劃雙薪家庭父母與孩子間相處的辛酸與甜蜜,某種程度亦反映出現實世界的狀況或是讀者的自身經歷。
7. Jon Scieszka (Author) & Lane Smith (Illustrator) (1996). The true story of the 3 little pigs. Puffin Books.
中譯本:雍.薛斯卡(作者)、藍.史密斯(繪者)、方素珍(譯者) (1999)。《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三之三文化。
內容簡介:我們都知道傳統的《三隻小豬》故事發生了什麼事,但那真的是故事的真相嗎?這本書以大野狼的觀點來重述這個故事,想要告訴讀者他是冤枉的,一切都是誤會。
批判識讀元素:故事內容將原本讀者認定的反派角色作為主要敘事者,讓反派角色有發聲的機會為自己洗刷冤屈。但是擁有敘事主導權的人是否即表示其所言為真且可信呢?讀者隨著故事推進,將不斷地修正自己對於所謂掌控敘事大權權威的看法與理解,並跳脫敘事者與讀者間的權利關係,檢視並反思敘事者所言之不公平對待是否真為不公平。
在本研究所分析的34本繪本中,有20本繪本是以動物為主角。一般而言,繪本中擬人化的動物角色能讓國小學童在閱讀時,產生「好可愛唷!」的親切之感,而作者也趁著讀者體驗「可愛」的感覺時,透過幽默或夢幻的方式,藉機傳達一些說教式的訊息。再者,擬人化動物角色的經歷也可作為學童身分的面具或自我經驗的反射。然而,教師們在選擇以擬人化動物角色為主的繪本時,應當注意該動物角色是否強化了大眾對於某一群體的刻板印象(例如,以猩猩暗喻非裔美國人等)。因此,教師們若能在使用以擬人化動物角色為主的繪本時,主動地提出和學生討論繪本中的角色,亦為培養學生批判識讀的機會之一。
資料來源
Lee, Y.-H. (2017). “Reading from a critical stance: A critical content analysis of postmodern picturebooks,” The Dragon Lode, 36(1),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