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 李曉青
2024年2月在世貿中心舉行的臺北國際書展,你去過了嗎?這次場館規劃九個活動區、八大主題館,並有世界各國的出版社及國內外的作家一同參與。適逢荷蘭來臺四百年,荷蘭主題館以可回收的材料,循環利用成展場,展出內容包括荷蘭東印度蓋倫帆船仿荷蘭古帆船的模型、第一張四百年前臺灣地貌地圖,以及古籍等歷史文件,讓民眾瞭解過去荷蘭來臺的歷史文化。
本院在本次國際書展中也共襄盛舉,除了展出近年來的出版品外,也舉辦一場新書發表會,由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洪詠善研究員擔任主持人,與談人分別是臺北市立實踐國中視覺藝術科邱敏芳教師、國立基隆女子高級中學林宏維圖書館主任,介紹2021、2022年出版的《素養導向美感學習活動設計與實施參考指引》兩套叢書,吸引現場民眾駐足聆聽。
洪研究員一開始提到,身處在數位時代,美感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套指引可以讓我們關心幾件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美是什麼?美感教育要從自己出發,不斷探索、找到自己的風格,她認為我們從小到大都脫離不了學校教育,除了學校,還有很多很好的學習資源。這兩套指引包含三十冊書,集結十多個館所,包括第一套介紹的臺中歌劇院、衛武營、國立臺灣美術館、三峽社區;第二套介紹臺中科博館、海科館、故宮博物院、吳濁流藝文館、國家兩廳院、奇美博物館,以及用虛擬博物館方式設計館校合作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等。
兩套書專為教師和學生設計,告訴你美是什麼?回家作業該怎麼做?教師也可依照課堂時間、學習重點來進行教學,這套指引從學校場域結合到社區、藝文科技場域,不僅能透過學習模組的方式來選用,也提升學生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與談人之一邱敏芳教師,分享參與編撰故宮手冊之經驗,故宮是全球性的博物館,館藏超過十萬件,要如何讓學生定下心好好看導覽呢?手冊編排有幾個「小撇步」,除了有美感教育的學習目標外,為了讓參訪課程安排更有彈性,設計半天或一天課程,教師可自由選配教學單元,以及回到學校後的延伸活動,包括文創商品設計、山水畫的創作等,完全貼合學生、教師的需求。
她舉人氣國寶「翠玉白菜」為例,學生進到館藏可能一秒就晃過去了,但我們可以讓學生好好思考,為何這個文物是人氣國寶?在設計手冊的學習單時,不只有簡單問答而已,透過闖關任務回答問題,學生回到學校後還可延伸學習、參與實作。
另一位與談人林宏維主任則介紹基隆海科館,他提到在基隆教書十幾年,剛好可透過這個機會將海科館與教學整合,特別推薦本院《愛學網》之前拍的一部「美感出航—海洋議題的五感詮釋」影片。這部影片從八斗子漁港開始介紹,海科館是由前身北部火力發電場轉型而來,它是全臺第一個歷史建築物改成博物館,希望學生透過沉浸式的教學方式打開五感。
這兩套手冊的特色具有連貫性,包含不同學習階段並加深加廣,例如小學是用海的建築空間出發;國中則因延伸至館所外的戶外空間,會介紹海的環境生態;高中則是以人文與自主學習為議題,結合課程安排規劃,林主任舉館外的空間「碧水巷廣場」為例,如何讓美感之旅不會流於走馬看花,可透過五感感受與體驗。
最後Q&A問答時,一位曾使用這兩套教材的教師提問,在試教的過程中,學生有什麼收穫與改變?林主任回應,學生能用更不一樣的觀察方法學習,因有小學、國中、高中三個不同階段的學生串連,運用五感相互切磋,是另一種交流火花;邱老師特別提到,當初開發這套叢書不只限於美術教師,希望各領域的教師也都能教美感,學生透過教師的引導,發現美感是在日常生活;洪研究員則強調,生活中除了培養硬實力,美是人生很重要的軟實力。國教院身為教育智庫,透過美感教育研究與指引,建立與社區及各館所連結關係,並與學校教師一起合作發展美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