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 | 劉欣宜 副研究員
社會快速變遷與全球化時代來臨,受到關注的議題不斷增加,國家課程綱要與學校教育須與時俱進,以符應未來需求。十二年國教總綱明訂須將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十九項議題適切融入課程中,以強化領域/科目學習重點與議題實質內涵間的統整,促進學生更深度的學習。當前述的課程從課綱層級轉化到課室層級的實踐時,教師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研究者透過與教師協作發展相關應用案例的歷程,彙整了幾項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可運用的方法或策略,提供實施的參考。
議題的探究與分析常有賴閱讀理解能力為基礎,而閱讀理解能力可透過閱讀策略與學習策略等循序漸進的練習與精熟,協助學生快速正確的提取文本中的重要概念,促進自主學習,在課程結束後持續自發的探究議題。例如,在地理課上到漠南非洲的脫貧時,學生從跟著老師仿寫到自己作筆記,進而透過圖文筆記找出文本內容的關鍵字,並依據標點符號代表的意義,從文本中找出不同段落或概念間的關係等,有助於發展分析與批判能力。
議題教育重視價值思辨與情感態度的培養,教師須視議題特性與教學目的採用合適的探究方式,適當運用體驗衝擊可讓學生對議題有更深刻的體會,因為具討論性或爭議性的教學資源,可驅使學生分析不同立場、來源、素材的正確性或合理性,進行換位思考與同理,了解取與捨間的為難。尤其透過與他人的對話、討論與溝通,學生能認知到溝通協商的互動過程有助於建立共識及負責任的決定,教師也可觀察學生在歷程中的表現作為學習成效的參考。例如談到「妲己」的角色,學生可先分享自己對她的認識,當進一步蒐集與分析其他史料對其的不同描述與評論時,也同時學習了批判思辨或用何種態度接受截然不同的歷史。
議題教育重視個人和集體的能動與貢獻,為找出對自己、他人、社會、生態環境更有益的生活方式,培養世界公民與促進與國際連結,課程與教學上可深化學生對當前重要國際趨勢的理解(如SDGs、永續教育等),或是合宜的運用公益組織已發展的學習資源,亦或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和響應國際援助的活動等,體認議題與自身的關聯性,進而主動探究公平與正義的課題,為共好而努力。
資料來源
劉欣宜(2022)。核心素養在課室落實的推動與轉化因應—以國中性別平等、人權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為例(計畫編號:NAER-2019-029-C-1-1-A5-08)。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