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 王清標
臺灣的近代史如果用一天描述,二十世紀中後期,大概就是黎明前的黑暗。1949年《臺灣省戒嚴令》頒布,臺灣進入了白色恐怖時期,為了鞏固領導地位,當時政府對於批評或反對之異議人士進行整肅迫害的行動,人民的基本人權被剝奪,挺身而出的有志之士被扣上異端分子罪名,造成大量冤案與家庭的破碎。
楊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教授,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前主委,是臺灣近代文學作家與社會運動者楊逵(1906~1985)的孫女,受到祖父的影響,她踏上文學之路,也因此加入轉型正義推動者的行列。影片開頭,楊翠回到曾與祖父同住的東海花園的舊址,這是祖父一手打造的家園,如今成為了楊家的家族墓園。門口矗立著祖父寫下的《和平宣言》,這篇宣言不僅僅給祖父帶來人生的劇變,更深深影響著後代子孫,如同是家族生命的烙印。她出生於祖父出獄後一年,「我覺得我的出生對他來說應該是有蠻大的意義。」楊翠分享自己的名字是祖父取的,期許她如這片花園未來將會青「翠」一片。
從小跟著祖父長大的楊翠,回憶小時候家境清苦,每當家裡生意不好,沒錢買米的時候,祖父便會讓她提著花籃,去東海大學賣花。由於祖父生性樂觀,讓楊翠對於自己身為政治受害者家屬的身分認知較晚,「他說自己拿到有史以來最高的稿費,應該寫進金氏世界紀錄。」楊翠描述祖父楊逵在白色恐怖時期,因600字《和平宣言》,被送往當時關押政治犯的綠島監獄長達12年,但在孫女面前他則以幽默的口吻帶過那12年的艱辛。長大後的楊翠用不同的視角回顧過去,才發現原來他們一家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親,一直身處政治迫害的陰影與恐懼之中。「我的父親此生幾乎沒有真正的笑容,而我的母親有政治暴力創傷症候群。」母親因為過去的創傷罹患精神疾病,讓她理解到原來創傷可以潛伏那麼久,而像她一樣的家庭不勝枚舉,在人權紀念公園中的每一塊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紀念銘牌,每一個都是生命主題以及故事。面對過去的黑暗時光,楊翠決心投入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研究,她記錄下許多口述歷史,參與轉型正義的工作,她心中存有一種意念,希望能將內部的矛盾與外部的矛盾,盡力去化解與承擔,讓轉型正義的工作能順利推動,而且不會倒塌。
「唯有清理過去的罪惡,釐清過去,才能乾乾淨淨地、清清白白地,往真正的民主化走。」楊翠在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曾接獲一位伍金山先生的陳情,令她印象相當深刻,伍金山先生在襁褓之年,父親就因被冠上匪諜罪名入獄,下落不明,匪諜之子的汙名也跟著他一輩子。而在促轉會搜尋大量資料與奔走下,才瞭解伍金山的父親當年已在獄中病死,並找到其葬身地。「他說:爸爸,我來帶你回家了。」伍金山先生在他父親墓前痛哭的場景,到現在依然烙印在我心裡,他需要國家在轉型正義道路上面,給予認可,說父親是清白的。
轉型正義無法量化,它是一個對人的工程,是人與人互相的認識,是對於人過去的傷痛(包含受害者、家屬)創傷的理解跟撫慰。楊翠從一個政治受害者後代的視角,去看待臺灣在威權時代之下,政治受害者為臺灣民主自由付出的血淚,用轉型正義對待過去的歷史創傷,才能迎接臺灣真正的自由榮景。
相關內容,歡迎至愛學網點閱:「溫柔且堅定的轉型正義推手—楊翠」,其他更多精彩影片,歡迎至愛學網「愛生活-名人講堂」單元中瀏覽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