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自己的根

實驗教育系列—實踐原民文化復振的另一種可能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 王清標

  「實驗教育系列─實踐原民文化復振的另一種可能」這部影片首先由本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惠民 (Mayaw Fotol) 談到原住民族文化內容於普通教育課程中相當稀少,因此在「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學校得以將族群文化規劃至實驗課程中,讓各個族群的孩子們可以瞭解自己的文化與歷史,對自身的族群產生認同。影片呈現新竹縣尖石鄉嘉興國民小學校與高雄市巴楠花部落國民中小學落實民族實驗課程,展現文化保存與彌平文化斷層之成功案例。

  「我們不希望被稱為『實驗』學校,所以我們稱自己是『實踐』學校。」嘉興國小校長徐榮春 (Makus Suyan) 介紹該校於110年正式轉型為實踐泰雅族內涵之學校,以泰雅族傳統祭儀為主軸,以一年的期程進行規劃學校課程,如每年2至7月為播種小米、收割到入倉的時節,透過小米祭儀,學生們可以學習種植、觀察儀式內涵。在泰雅族的過年─祖靈祭,學生藉由祖靈祭的過程,溯源自己的根,讓學生知道自己是誰,進而認同族群文化,培養特有的文化素養。學生李元永 (Pinang) 分享自己最喜歡山林漁獵,相當感佩前人生活的智慧,並想將所學傳承給下一代;「我覺得可以學到以前沒學過的原住民族文化,很棒!」學生劉沛琪 (Binay) 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泰雅族文化的與眾不同。

  教導主任卓若男 (Sayun Yuraw) 分享民族實驗課程使孩子們走出戶外,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能成為天然教室與教材,身旁有豐富歷練的地方耆老們作為嚮導,感覺就像自己的家人,學生能親身觀察與體驗,加深文化學習印象。「我們希望孩子成為有靈魂的泰雅族人,族語叫”Tayal balay”(真正的人),能夠勇敢面對事情,成為一個真正且完整的泰雅族人。」

  接著來到高雄市巴楠花部落國民中小學,「巴楠花有一種布農多族的精神。」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校長張新榮分享該校經歷自然災害,校址從山區部落遷移至平地客家庄,是一個民族融合的實驗學校。每年小米播種後兩個月,教師便帶著學生們進行「除疏祭」,去除雜草與不良株,保留健康的小米繼續成長茁壯。因為從小接觸部落農事,巴楠花部落的學生對於農作物十分瞭解,「我們布農族的眼睛很好,因為一看就知道是不是小米…」學生林苡晴 (Aping) 述說疏苗的細節。

  「如何將祖先的知識放進課程中?此時跨科學習就十分重要!」教師周被伊 (Niun) 教授文化英文課,帶領學生親身實作,讓他們懂得運用國際語言闡述自身文化,四季、自然問題與社會議題都是實驗課程重要的題材,從學習過程中瞭解文化尊重及其重要性,給予文化發揚的動力,傳承獨特的文化,實踐對社會的貢獻。田芯提到她從幼稚園就在巴楠花部落國民中小學就讀,現已7年級,在這所學校學到最多的是尊重,不只是尊重人,還要尊重萬物祖靈。片尾周惠民主任提到,現今有16個族群,希望未來可以讓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實驗學校,培養出真正屬於具族群核心素養的未來學生。

  相關內容,歡迎至愛學網點閱:「實驗教育系列—實踐原民文化復振的另一種可能」,其他更多精彩影片,歡迎至愛學網「愛生活-名人講堂」單元中點閱。


原住民族實驗教育 泰雅族 布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