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創新 × 永續共創:學校與社區攜手前行

第4618期國民中小學校長在職班(主題:社區營造與公共關係)

教育人力發展中心 | 黃春華

  近年來,社會快速變遷與少子化,使學校不再僅是知識傳授場域,更成為社區共學與終身學習的核心,為因應此變革,本院教育人力發展中心特於2025年1月21日至23日舉辦「社區營造與公共關係」研習,邀請多位專家與全國中小學校長探討如何翻轉教學、活化校園,並強化與在地的連結。

  首先,由國立臺灣大學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陳懷萱專案助理教授講授「學校與社區連結策略」課程,以人類學與田野調查為出發點,鼓勵教育工作者「走入在地」。她提倡「教室即田野、田野即教室」,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思考並解決問題,這種深度參與能拓展學生視野,強化與社區的情感連結,形成彼此共學的正向循環。

  基隆社區大學蔡素貞校長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蔡君頤副秘書長分享「開門辦教育」理念,強調學校應透過閒置空間活化與社區資源整合,讓學校成為地方的「公共客廳」,面對生源減少,若能把校園打造成多元學習中心,既能延伸教學深度,也能促進地方凝聚力。

  而在偏鄉地區,宜蘭岳明國民中小學黃建榮校長透過「永續教育」翻轉偏鄉的可行模式,結合在地海洋與濕地資源,將環境教育與學生日常學習相結合,讓孩子在真實情境中體驗與探索,這不僅激發學習動能,也成功吸引生源,證明學校能因地制宜、凸顯特色,便能在競爭激烈的教育環境中站穩腳步。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許安琪教授則從公關與行銷角度切入,說明如何透過「品牌塑造」與「有效傳播」提升學校聲望,她提出「帶路雞商品」概念,建議學校先打造一項吸睛亮點,例如雙語或環境教育等,再以此帶動整體辦學理念與招生成效。此堂課體現公關策略不僅屬於企業,學校同樣需要經營品牌、與外界互動,讓更多人認同其教育價值。

  最後,臺北市友緣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廖清碧執行長帶來「社會情緒學習 (SEL) 」觀念,強調情緒管理與人際互動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在課程與校園活動中融入SEL,不但有助於紓解學生壓力,也能培養同理心、團隊合作精神,進一步提升學習成效。

  這場研習活動的多元觀點,從田野思維、社區營造到品牌行銷與情緒學習,皆指向「教育不只關乎學科,更關乎人與社群」,當學校能跨越圍牆,與社區和在地資源緊密結合,便能開創更具韌性與活力的學習生態,也讓「教育創新 × 永續共創」的願景逐步落實。


社區營造 公共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