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排名的困境與省思

| 劉秀曦

【文 / 教育制度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劉秀曦】

大學排名在高等教育領域中,一直是備受爭議但又受人關注的議題。大學排名常由大眾傳播媒體等民間組織舉辦,透過對於大學學術聲望地位等綜合性指標的調查結果,作為監督大學辦學表現的一種特殊方式。美國由於大學校院數量龐大,高等教育系統也日趨複雜,故有許多不同的排名系統提供大眾參考,目前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所出版的「美國最佳大學」(America’s Best Colleges)為學校與學生廣泛使用的參考指標之一。另就英國觀之,「研究評鑑作業」(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之結果向為英國政府分配大學研究經費之重要依據。RAE的評鑑結果雖未臚列各系所或學校排名,但其公布的數據卻已成為民間機構或媒體進行大學排名時的重要參考。整體而言,研究產出、教學品質、入學成績、生師比、設備經費、學生滿意度、學生就業情況等指標常成為大學排名之依據,然因不同機構對各項指標有不同的偏好與計分權重,導致不同排名系統的結果常有差異。

美國賓州大學教授曾指出,競爭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要素之一,故排名是不可避免的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學過分重視排名將不利於高等教育長期發展。因為對於高等教育機構而言,排名高低攸關學校聲望地位,進而影響學校爭取研究計畫、優秀師生,以及外部募款等重要資源之結果,故無論國內外大學對於知名媒體所公布的排名順序都十分重視。爰此,為爭取較佳的排名,部分高等教育機構開始研究各種排名系統的遊戲規則並偏重短期經濟效益,包括對醫學和理工方面的成長採取較多的關注,相對忽略對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努力。美國教育經濟學者McMahon即呼籲,培植政治法律或公共行政等人文社會領域的專業人才,雖然在短期內無法看到直接的經濟效益,但這些人對於國家長期均衡發展而言,絕對有實質貢獻。

前述大學重理工輕人文的現象已是國內外共同趨勢,再加上大學排名的推波助瀾,更加速這種傾斜,輕則導致學術環境的不健全,重則造成國民缺乏人文素養與全球視野。國內政治大學也曾於201011月辦理「2010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兩岸大學校長不約而同地對重理工輕人文的大學排名與評鑑制度提出批評,認為兩岸大學無論在排名或評鑑方面都過於重視SCI等指標,導致對社會人文研究的忽視,影響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總之,大學係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故有許多重要表現無法以量化指標來評估,再加上許多大學排名系統所採用的指標係為一種「印象」分數,流於主觀。有鑑於此,政府在運用大學排名作為決策依據的同時,仍需謹記大學排名僅是一種參考數據而已,無法全面且深入地反映一所學校的辦學成果。

(美國資料由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提供,英國資料由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提供,特此感謝)